霜降过后,庄子里的菜园蒙上一层白霜,藤蔓凋零处,圆润的南瓜却愈发金黄。宝玉推着独轮车,将最后一批南瓜运进仓库,粗糙的表皮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他轻轻拍了拍其中一个大南瓜,想起张才叔说的话:"霜打过的南瓜,最是香甜。"
厨房内,张才叔正将南瓜去皮切块,橙红的果肉在案板上堆成小山。小五蹲在灶台边生火,火苗舔舐着锅底,蒸腾的热气很快模糊了窗户。"把糯米粉和白砂糖拿过来,"张才叔头也不抬地吩咐,"再准备些炒熟的黄豆粉和红糖。"
制作南瓜糯米糍,关键在于火候与配比。张才叔将南瓜上锅蒸熟,用擀面杖捣成细腻的泥状,"南瓜泥要趁热加入糯米粉,"他一边搅拌一边解释,"这样面团才会柔软有韧性。"待面团揉至光滑,他盖上湿布醒面,转头开始准备馅料。红糖与熟芝麻混合,香气西溢,光是闻着就让人垂涎。
醒好的面团被分成小剂子,张才叔将其搓圆按扁,包入红糖芝麻馅,再搓成圆润的团子。蒸笼里垫上油纸,团子整齐排列其中,上锅蒸一刻钟。"蒸的时间不能过长,"他盯着蒸笼说,"否则糯米糍会塌软变形。"
出锅的糯米糍冒着热气,裹上一层厚厚的黄豆粉,金黄的色泽中透着点点红糖的暗红。刘姥姥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拿起一个,咬下一口,软糯的外皮带着南瓜的清甜,内馅的红糖芝麻瞬间流出,香甜的滋味在口中散开。"比我小时候吃的麦芽糖还甜!"老人笑着,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幸福。
正品尝着,庄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宝玉和宝钗出门查看,只见一队衣着考究的人骑着马而来,为首的青年手摇折扇,自称是城里最大茶楼的少东家。"久闻贵庄美食一绝,"少东家抱拳行礼,"我家茶楼想推出特色点心,不知可否合作?"
经过商议,庄子与茶楼达成协议:由张才叔提供配方,庄子负责供应原材料,茶楼负责制作与销售。张才叔又改良了配方,加入坚果碎,让南瓜糯米糍的口感更加丰富。消息传开,茶楼推出的南瓜糯米糍大受欢迎,每日供不应求。
随着订单增多,庄子里的人忙碌起来。有人种植南瓜,有人制作馅料,有人负责运输。宝玉和宝钗则忙着扩建作坊,购置新的工具。张才叔在厨房开设培训班,手把手教村民制作糯米糍,还传授保存与运输的技巧。
这天,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来到厨房。她叫小莲,是邻村的孤儿,听闻庄子的善举,特地前来求助。张才叔见她眼神清澈,手脚勤快,便将她留在厨房做学徒。小莲学得认真,很快掌握了南瓜糯米糍的制作方法。
深秋的夜晚,庄子里灯火通明。作坊里,村民们分工合作,将刚做好的糯米糍包装起来。小莲捧着一盒糯米糍,眼睛亮晶晶地说:"师傅,这是我做的,真好看!"张才叔笑着点头:"做得好!以后你也能靠这手艺养活自己了。"
宝玉和宝钗站在院子里,望着忙碌的人群。寒风中,南瓜糯米糍的甜香若有若无地飘散着。宝钗靠在宝玉肩头,轻声说:"你看,一个小小的点心,竟能改变这么多人的生活。"宝玉揽住她的手,笑道:"这就是咱们想守护的烟火气。"
张才叔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徒弟们忙碌的身影,欣慰地笑了。从贾府的御厨到乡间的掌勺人,他用美食连接起乡村与城市,也为许多人点亮了生活的希望。南瓜糯米糍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带着霜重时分的甜蜜与温暖,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永不落幕的人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