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2章 冬瓜老鸭汤:酷暑烈日下的慰藉与人间至情

大暑时节,烈日炙烤着大地,刘姥姥庄子上的泥土被晒得龟裂,连村口的老槐树都耷拉着叶子。宝玉赤着膀子,在井边一桶接一桶地打水浇灌菜园,汗水顺着脊梁骨往下淌,却浇不灭他眼中的焦急——连日的干旱,让地里的冬瓜藤蔫了大半,唯有几株粗壮的藤蔓上,还挂着几个沉甸甸的大冬瓜。

张才叔坐在阴凉处,望着屋檐下挂着的老鸭肉,眉头紧锁。这些鸭子是庄子上去年冬天腌制的,原本打算留着过年,可眼下酷暑难耐,村民们食欲不振,急需一道清热解暑的汤品。"小五,去摘个最大的冬瓜!"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再把陈年的火腿取出来,今儿熬一锅冬瓜老鸭汤!"

制作冬瓜老鸭汤讲究"慢工出细活"。张才叔先将老鸭肉切成大块,放入凉水中浸泡,漂去血水。"这老鸭腌制得咸,得多泡些时辰。"他一边说,一边将火腿切成薄片。灶台上火光熊熊,他将鸭肉冷水下锅,加入姜片、葱段和料酒焯水,捞出后用温水洗净。另起砂锅,放入鸭肉、火腿片,倒入足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

小五蹲在一旁扇风,看着砂锅里渐渐泛起的油花:"师傅,得炖多久啊?"张才叔擦了擦额头的汗,目光盯着砂锅:"至少两个时辰,把鸭肉炖得脱骨,火腿的鲜味全熬出来。"说话间,他将冬瓜去皮去瓤,切成大块备用。待鸭肉炖至软烂,汤色乳白,他才将冬瓜放入锅中,继续炖煮。"冬瓜不能早放,"他解释道,"不然煮得太烂,没了口感。"

随着时间推移,厨房里飘出阵阵的香气。老鸭的醇厚、火腿的咸鲜与冬瓜的清甜相互交融,在热浪中带来一丝清凉。张才叔撒上一把葱花和枸杞,关火时,特意滴入几滴香油,让汤的香气更上一层楼。

冬瓜老鸭汤盛进粗陶碗时,庄子里的老老少少早己围坐在树荫下。刘姥姥用蒲扇扇着风,望着碗里乳白的汤汁和翠绿的葱花,笑道:"光看着就解暑!"她舀起一勺汤,吹了吹送入口中,鸭肉的鲜香混着冬瓜的清爽,瞬间驱散了暑气。"比喝十碗凉茶还管用!"她竖起大拇指。

正喝着汤,庄子外突然传来一阵哭喊。宝玉和宝钗放下碗冲出去,只见一个年轻妇人抱着高烧不退的孩子瘫坐在地上。妇人满脸泪痕,声音都嘶哑了:"救救我的孩子......"宝玉二话不说,背起孩子就往郎中家跑,宝钗则留在原地安抚妇人,张才叔连忙盛了一碗温热的冬瓜老鸭汤,递给妇人:"妹子,先喝口汤,润润嗓子。"

孩子很快得到救治,脱离了危险。妇人带着孩子登门道谢,手中还提着一篮自家种的蔬菜。"要不是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妇人哽咽着说,"这碗汤,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从那以后,庄子里谁家有人生病,张才叔总会熬上一锅冬瓜老鸭汤送去,这道汤渐渐成了传递关怀的"救命汤"。

这件事也让宝玉和宝钗意识到,庄子上需要一个固定的医馆。他们发动村民,将闲置的房屋改造成医馆,还派人去城里请来一位老郎中。医馆开张那日,张才叔特意熬了上百碗冬瓜老鸭汤,招待前来问诊的村民。

暑气渐消时,庄子上的医馆己经步入正轨。每天清晨,医馆门口都排着长队,厨房里也飘出冬瓜老鸭汤的香气。宝玉和宝钗穿梭在人群中,帮忙抓药、烧水;张才叔则守在灶台前,精心熬制每一锅汤。

深夜,宝玉和宝钗巡视完医馆,并肩走在回屋的路上。月光洒在村道上,树影婆娑。远处的厨房里,张才叔还在忙碌,准备着第二天要用的食材。宝钗靠在宝玉肩头,轻声说:"你看,一碗冬瓜老鸭汤,竟能凝聚起这么多人的心。"宝玉揽住她的手,望向星空:"往后,咱们就守着这份温暖,让庄子越来越好。"

张才叔站在灶台前,看着砂锅里翻滚的冬瓜老鸭汤,火光映照着他布满皱纹的脸。从贾府的御厨到乡间的掌勺人,他终于明白,食物的意义不仅在于果腹,更在于传递人间真情。这碗冬瓜老鸭汤,将继续在岁月中熬煮,见证着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温暖着每一个需要慰藉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