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1章 艾叶青团:清明雨幕里的传承与新生希望

清明时节,细雨如丝,朦胧的雨幕笼罩着刘姥姥的庄子。田野间,艾草在雨水的滋润下长势喜人,嫩绿的叶片上挂满晶莹的水珠,散发着清新而略带苦涩的香气。宝玉戴着斗笠,弯腰在田埂边采摘艾草,指尖拂过叶片,浓郁的药香立刻萦绕在掌心,恍惚间,他想起儿时在贾府扫墓,不过是走个过场,哪里曾像这般亲近自然、触摸时节的馈赠。

张才叔站在厨房天井里,看着小五将洗净的艾草放入石臼中捣碎。青绿色的汁液渗出,混着雨水滴落在石板上,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再加些石灰水,"张才叔叮嘱道,"既能去除艾草的苦涩,又能让颜色更鲜亮。"小五依言照做,不一会儿,艾草碎变成了鲜艳的碧绿色,散发着独特的清香。

制作艾叶青团的工序繁复,却承载着张才叔对传统的坚守。他将糯米粉与粳米粉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缓缓倒入滚烫的艾草汁,用擀面杖迅速搅拌。"这叫'烫面',"他一边揉面一边解释,"糯米粉软糯,粳米粉有嚼劲,二者结合,青团才会口感适中。"面团揉至光滑后,盖上湿布醒面,他便着手准备馅料。

豆沙馅是最经典的选择。张才叔将煮熟的红豆用细筛过滤,除去豆皮,再倒入锅中,加入红糖和猪油翻炒。柴火噼啪作响,红豆沙在锅中咕嘟冒泡,渐渐变得浓稠油亮。"炒豆沙要耐心,"他说,"火候过了会焦,火候不到则不够香甜。"除了豆沙,他还准备了芝麻花生馅——将芝麻、花生炒熟碾碎,拌入白糖和猪油,香气西溢。

醒好的面团被分成小剂子,张才叔将其搓圆按扁,包入馅料,再搓成圆润的团子。蒸笼里垫上新鲜的粽叶,他小心翼翼地摆放青团,每个青团上还点缀一片嫩绿的艾草叶。"蒸青团要用旺火,"他看着灶膛里熊熊燃烧的火焰,"但时间不能过长,一刻钟足矣,否则青团会塌软变形。"

青团出锅时,整个庄子都弥漫着艾草与粽叶的清香。刘姥姥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接过宝钗递来的青团,深绿色的团子油润发亮,透着淡淡的光泽。她轻轻咬下一口,软糯的外皮带着艾草的清香,细腻的豆沙馅甜而不腻,在口中缓缓化开。"和我小时候吃的一个味儿!"老人浑浊的眼睛泛起泪光,"一晃几十年,没想到还能尝到这清明的味道。"

正品尝着青团,庄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宝玉和宝钗出门查看,只见一群衣着破旧的孩童在雨中嬉戏,他们的脸上沾满泥巴,却笑得天真烂漫。原来,这些孩子是邻村的孤儿,听闻庄子里有美食,便结伴冒雨前来。宝玉和宝钗对视一眼,立刻将孩子们迎进堂屋,张才叔也连忙端来刚出锅的青团。

孩子们捧着青团,狼吞虎咽地吃着,一边吃一边夸赞:"太好吃了!比过年的糖糕还香!"看着孩子们满足的笑容,宝玉心中一动,与宝钗商议后,决定在庄子里设立孤儿院,收留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消息传开,庄子里的人们纷纷响应,有人捐钱,有人出力,帮忙修缮房屋、购置用品。

随着孤儿院的成立,庄子上又多了许多欢声笑语。宝玉和宝钗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张才叔则在厨房开设烹饪课,教孩子们制作艾叶青团等传统美食。他常说:"这些老手艺,不能在咱们手里断了传承。"孩子们学得认真,不仅掌握了烹饪技巧,更体会到了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与情感。

雨渐渐停了,夕阳的余晖洒在庄子上,给每一个青团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宝玉站在孤儿院的院子里,看着孩子们嬉笑玩耍,手中的青团还带着余温。曾经的贾府,高墙深院锁住了太多真情;如今在这乡野之间,一道小小的艾叶青团,却串联起了无数人的命运,让爱与希望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张才叔站在厨房门口,望着忙碌的学徒和欢快的孩子们,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艾叶青团不仅是一道应季美食,更是文化的纽带、情感的寄托。这抹清新的绿色,将带着清明的记忆、人间的温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散发着独特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