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0章 新局初现

晨雾未散,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凝着霜色。贾兰跪在金銮殿的丹陛之下,怀中先帝遗诏的墨迹在朝阳中泛着冷光。皇帝端坐在龙椅上,望着阶下神色憔悴的北静王与贾家众人,重重叹了口气:“朕虽贵为天子,却险些让奸佞蒙蔽,致使忠良蒙冤。”

殿外忽起一阵狂风,将殿门“哐当”撞开。一位身着素衣的老者捧着漆盘步入,盘中整齐码放着太后的凤印、东珠冠冕,还有那半块碎裂的玉珏。“太后娘娘...”老者声音哽咽,“昨夜圆寂于慈宁宫,临终前留下口谕,愿以死谢罪。”

贾兰攥紧遗诏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起地宫坍塌时太后扭曲的面容,还有柳湘莲最后那抹释然的笑。若不是这位义士以命相搏,真相或许永远会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陛下,”北静王上前一步,铠甲上的血渍己干涸成暗褐色,“臣恳请为柳湘莲追封谥号,厚葬于皇陵陪葬区。”

皇帝点头应允,目光转向贾兰:“贾家蒙冤数十载,朕自当重重补偿。贾兰接旨——”他展开明黄圣旨,“赐贾府世袭一等荣国公,复建大观园,贾兰着即入翰林院,伴驾左右,参赞机要。”

谢恩声此起彼伏,唯有贾兰迟迟未动。他从怀中掏出那卷残破的帛书:“陛下,这帛书与先帝遗诏虽己证明贾家清白,但...”他顿了顿,看向殿外飘飞的落叶,“陈廷敬背后的势力尚未根除,漕运舞弊、江南织造府的秘密,还有太后临终前与尹继善的往来...”

北静王接口道:“臣在彻查太后余孽时,发现两江总督府的密信,提及‘新局将成’西字。”他将泛黄的信纸呈上,字里行间隐约透着肃杀之气。

皇帝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尹继善竟敢阳奉阴违!来人,即刻传旨,命尹继善进京述职!”他起身来回踱步,龙袍下摆扫过冰凉的地砖,“朕原以为真相大白,天下太平,没想到...”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神色慌张地闯入:“启禀陛下,扬州急报!漕运衙门昨夜失火,所有账册化为灰烬,负责押运的千总...”他咽了咽唾沫,“被发现暴毙于船舱,七窍流血。”

贾兰心中一震。漕运一首是太后势力的命脉,如今关键人证物证俱毁,显然是有人在销毁罪证。他与北静王对视一眼,同时开口:“此事定与尹继善有关!”

当夜,贾府灯火通明。贾兰、薛宝钗与北静王围坐在书房,案头堆满从各地搜集来的密报。薛宝钗展开一张泛黄的漕运图,用朱笔在扬州、江宁、京城三处画圈:“你们看,这三地形成的三角,恰好与当年先帝布置的玉珏藏匿点重合。”

北静王皱眉道:“也就是说,他们图谋的不只是权力,还有先帝留下的某种...力量?”他下意识摸向腰间的虎符,青铜纹路硌得掌心生疼。

贾兰突然想起地宫星图上的“九星连珠”。他翻开钦天监的历书,目光停留在三年后的某个日期:“九星连珠将再现天际。若尹继善等人妄图效仿太后,借天象造势...”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瓦片轻响。贾兰反应迅速,抄起案上的墨砚砸向窗边。黑影一闪而过,却留下半张字条:“小心身边人。”字迹歪斜,带着未干的血迹。

“刺客是故意留字警示。”薛宝钗捡起字条,“看来对方阵营内部也有不愿同流合污之人。”她突然想起什么,从箱底翻出焦大临终前交予贾兰的玉璧,“这块玉璧背面的密文,或许还有未解开的秘密。”

三人凑近细看,在烛火映照下,玉璧边缘的云纹缝隙中,隐隐浮现出细小的符号。贾兰取出先帝遗诏对比,发现这些符号竟与遗诏落款处的暗纹一致。“这是密码!”他兴奋道,“只要解开,或许就能知道先帝当年真正的后手!”

与此同时,扬州漕运衙门废墟中,一名黑衣人正借着月光翻找残垣断壁。他在烧焦的梁柱下发现半块烧不化的金属牌,上面刻着“玄甲卫”三个字。此人神色大变,将金牌贴身藏好,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京城郊外的一座破庙内,尹继善正对着一幅星图冷笑。他的身后站着数位蒙面人,为首者手中把玩着一枚青蛇玉佩:“大人,漕运衙门的事己办妥。不过那贾兰...”

“无妨。”尹继善抚摸着星图上的九星连珠标记,“三年后,当九星齐聚,便是我们真正的机会。至于贾家...”他眼中闪过狠厉,“先帝留下的秘密,谁也别想染指!”

深夜,贾兰独自站在大观园的沁芳亭畔。水面倒映着残月,寒风吹过,惊起一片涟漪。他握紧怀中的玉璧,想起焦大、柳湘莲,还有无数为真相牺牲的人。这场与阴谋的较量,远未结束。而他,己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暗处,一双眼睛正死死盯着他的背影,手中的匕首泛着森冷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