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城破的消息如寒冬的朔风,迅速席卷了整个朝堂与后宫。顾元君站在昭阳殿的窗前,望着漫天飘落的枯叶,手中紧紧攥着赵肃加急送来的战报。匈奴大军在占领朔方城后,并未停下脚步,而是以朔方为据点,不断向周边城池进犯,边疆局势岌岌可危。
“娘娘,陛下宣召,商议边疆战事。” 阿芷匆匆赶来,脸上满是焦急。顾元君点点头,将战报收好,披上披风,快步向太极殿走去。一路上,她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周太师余党与匈奴的勾结,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大承王朝紧紧困住。
太极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萧衍脸色苍白,强撑着坐在龙椅上,下方群臣争论不休。“陛下,臣以为应立刻增兵边疆,收复朔方城!” 一位武将大声进言。“不可!” 周显站出来反驳,“如今国库空虚,粮草不足,贸然增兵只会劳民伤财。不如派人议和,暂且稳住匈奴。”
顾元君上前一步,行礼道:“陛下,议和不过是权宜之计,匈奴狼子野心,绝不会因一纸和约就放弃进犯。况且,我们己经查明,朔方城守将叛国,背后是周太师余党与匈奴勾结。若不彻底铲除这些内奸,即便暂时议和,日后仍会有大祸。” 她展开一张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匈奴的兵力部署和可能的进攻路线,“如今,我们应集中兵力,守住雁门关和玉门关,这两处是匈奴南下的必经之路。同时,派人深入匈奴内部,破坏他们的粮草供应和后防线。”
萧衍沉思片刻,点头道:“顾充容所言有理。朕命你统筹边疆战事,凡调兵遣将、粮草调配之权,可便宜行事。但后宫与朝堂局势复杂,你需留守京城调度全局。” 他又看向群臣,“谁愿领兵前往雁门关,抵御匈奴?” 朝堂上一片寂静,众人皆知此次任务凶险,稍有不慎便会性命不保。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将领出列:“臣愿往!臣乃沈家旧部李骁,愿为陛下和大承江山,死守雁门关!” 顾元君看着李骁坚毅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沈家军虽然历经磨难,但忠勇之心从未改变。
与此同时,后宫中也并不太平。德妃虽己伏法,但她的党羽仍在暗中活动。顾元君回到昭阳殿,发现桌上放着一封匿名信,信中只有短短几行字:“小心身边人,红罗的同党不止一个。” 她皱起眉头,将信烧掉,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阿芷,你去查查,最近后宫有哪些人来往频繁,尤其是和西域商人有过接触的。” 顾元君吩咐道。阿芷领命而去,顾元君则坐在案前,开始整理从周太师府邸搜出的账本和密信,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多线索。她时而在舆图上标注要点,时而提笔写下指令,通过飞鸽传书与边疆将领保持联系。
边疆之上,雁门关的城墙在寒风中巍然屹立。李骁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匈奴的营帐,心中暗暗发誓,定不让匈奴铁骑前进一步。赵肃率领的援军也在日夜兼程赶来,然而,当他们行至离雁门关还有三十里的山谷时,突然遭到匈奴伏兵的袭击。
战报传回京城,顾元君看着加急送来的信件,神色严峻。她立即在昭阳殿内召开紧急会议,召集朝堂上的亲信大臣与沈家旧部,商讨救援方案。“赵将军中伏,李骁在雁门关孤立无援,我们必须尽快想办法。” 顾元君目光扫过众人,“张大人,你即刻调拨粮草,务必三日内送达雁门关;王将军,你率领两万精兵,从侧翼包抄,救援赵将军。”
她又拿出一封密信,交给身旁的暗卫:“你带着这封信,潜入匈奴后方,找到我们的暗桩,让他们按计划破坏匈奴粮草运输线。” 安排妥当后,顾元君继续盯着舆图,思索着敌人可能的下一步行动。
当赵肃成功突围与李骁汇合的消息传来时,顾元君并未放松警惕。她知道,匈奴此次设伏,显然是得到了内奸的情报。她通过飞鸽传书,指示赵肃和李骁加强城防,同时暗中调查内奸。
回到雁门关后,赵肃和李骁开始加强城防,同时按照顾元君的吩咐,在军中秘密排查内奸。他们还派人深入匈奴后方,破坏匈奴的粮草运输线。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后宫传来消息,太后突然病倒,且症状和红罗下毒时的症状极为相似。
顾元君心中一惊,她知道,这肯定不是巧合。敌人这是在分散她的注意力,想要在边疆和后宫同时发难。她一边安排太医院全力救治太后,一边在后宫展开调查。她仔细搜查太后的寝宫,终于在太后的枕头下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红罗的主子,就在宫中。”
顾元君握紧字条,眼中闪过一丝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