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四十四章:大漠杏坛育新苗:林峰的医者带教之路与荣耀时刻

敦煌的金秋,胡杨林将大地染成一片金黄,敦煌市医院的荣誉墙上又添了一抹亮色。在甘肃省医学教育表彰大会上,林峰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优秀带教老师"名单中,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是一位医者对医学教育事业的深情诠释。

一、扎根基层,播种希望

当林峰从贵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回到敦煌时,他不仅带回了精湛的医术,更怀揣着培育基层医学人才的梦想。敦煌市医院普外科的年轻医生们,大多缺乏系统的培训,临床经验不足。面对这种现状,林峰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片土地上生长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他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每周雷打不动地开展科室讲座。无论是解剖学的细微结构,还是最新的诊疗指南,他都讲解得深入浅出。为了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他常常结合实际病例,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讲述甲状腺手术要点时,他会分享自己在肃北县人民医院指导手术的经历,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

"林老师的课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研究生张晓薇回忆道,"他总能把复杂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而且充满了临床智慧。"

二、言传身教,授业解惑

在临床带教中,林峰始终坚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则。他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但又时刻关注着每一个操作细节。一次,实习生王磊在进行阑尾切除手术时,面对出血情况有些慌乱。林峰没有立即接手,而是在一旁轻声指导:"别慌,找到出血点,用止血钳精准钳夹。"在他的鼓励下,王磊逐渐冷静下来,顺利完成了手术。

术后,林峰带着王磊复盘整个过程,详细分析每一个步骤的得失。"手术台上,每一个动作都关乎患者的生命。"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有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除了技术指导,林峰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他常说:"医者,仁术也,无德不立。"在接诊患者时,他总是耐心倾听,细致检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学生们耳濡目染,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给予他们关怀与温暖。

三、创新教学,开拓视野

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林峰积极引入创新教学方法。他利用远程医疗系统,与国内外的专家进行连线,开展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在一次关于胃癌治疗的远程会议中,学生们与北京的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了解到了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

他还建立了线上学习平台,分享自己收集的医学资料和手术视频。平台上,学生们可以随时提问,交流学习心得。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

此外,林峰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技能竞赛。在他的指导下,科室的年轻医生在全省腹腔镜手术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自信心。

西、关爱学生,亦师亦友

在学生们眼中,林峰不仅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知心朋友。他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

研究生李阳家境贫寒,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常常在学习之余打工。林峰得知后,主动为他申请了奖学金,并介绍他参与科研项目,让他能够专心学习。"林老师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李阳感动地说,"没有他的帮助,我很难坚持下来。"

在生活中,林峰也会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周末,他常常邀请学生们到家里做客,一起包饺子、聊家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五、荣耀时刻,初心不改

当"优秀带教老师"的证书颁发到林峰手中时,他的心情格外激动。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来带教工作的认可。

"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林峰在获奖感言中说道,"是学生们的努力和同事们的支持,让我能够在带教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表示,自己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深耕医学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载誉归来的林峰,依然保持着以往的谦逊和勤奋。他的日程表依旧排得满满当当:门诊、手术、教学、科研……在他看来,这些工作都是他热爱的事业,缺一不可。

在敦煌市医院普外科的示教室里,林峰的讲课声依然回荡;在手术台前,他依然耐心地指导着学生;在办公室里,他依然认真地批改着学生的论文。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位优秀带教老师的责任与担当,在大漠深处书写着医学教育的动人篇章。

时光流转,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林峰的课堂走向临床一线。他们带着老师传授的知识和信念,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而林峰,这位大漠杏坛的耕耘者,依然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坚守,播撒着希望的种子,等待着更多的医学新苗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