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 四十三章:大漠医途:敦煌普外科里的薪火传承

敦煌的七月,炽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敦煌市医院普外科的示教室却始终充盈着求知的热潮。林峰站在投影幕布前,身后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解剖要点,二十余名来自各地的研究生与实习生整齐端坐,目光紧紧追随着他手中的激光笔。这位从贵都医科大学回归故乡的主任医师,正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在大漠深处筑起一座医学人才的培育摇篮。

"今天我们剖析一个极具挑战的病例。"林峰轻点遥控器,屏幕上跳出一位76岁老人的影像资料,"患者因反复腹痛入院,外院诊断为胆囊炎,但我们的检查发现......"他突然停顿,目光扫过台下略显紧张的面孔,"谁能发现诊断中的疏漏?"

兰州大学的研究生陈默率先举手:"CT显示胆囊壁增厚并不均匀,结合肿瘤标志物升高,是否应考虑胆囊癌?"林峰赞许点头,调出病理报告:"完全正确。这是一例被误诊为胆囊炎的早期胆囊癌,若按常规治疗将延误病情。"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批判性思维"西个大字,粉笔敲击板面的声音清脆有力,"医学容不得丝毫惯性思维,每个症状都是解开谜团的钥匙。"

示教结束后,林峰带着学生们来到病房。32床的患者刚完成胃癌手术,他示意实习生周小雨进行术后查房。年轻女孩略显生涩地询问患者感受,却忽略了对方皱眉的细微动作。"等等。"林峰按住她的肩膀,俯身与患者平视,"李阿姨,您翻身时是不是伤口牵扯痛?"患者如释重负地点头:"不敢用力,就怕伤口裂开。"

返回示教室,林峰展开教学:"问诊是观察与倾听的艺术。你们看,患者下意识的肢体语言比主诉更能暴露真相。"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皮质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上万例患者的特殊反应,"这是我二十年积累的'临床词典',希望你们也能养成记录的习惯。"

在手术带教环节,林峰将严谨发挥到极致。他要求每位学生术前背诵手术区域的血管神经分布,在模拟训练室反复练习器械操作。首次观摩腹腔镜结首肠癌手术时,实习生们挤在显示屏前目不转睛,林峰却突然提问:"主刀现在为何选择超声刀而非电刀?"见众人沉默,他拿起模型演示:"肿瘤紧邻十二指肠,超声刀的热损伤范围更小,能最大限度保护肠管。"

但林峰的教学远不止于技术层面。一个暴雨夜,急诊送来一位因车祸脾破裂的年轻患者。手术结束后,浑身湿透的学生们疲惫不堪,林峰却将他们召集到值班室:"当你们看到患者妻子绝望的眼神时,内心有何感受?"短暂的沉默后,学生们开始倾诉。

"害怕自己的技术不够好。"

"觉得生命太脆弱,责任重如泰山。"

林峰打开手机相册,展示一张陈旧照片:"这是我刚工作时没能挽救的患者,那年她才23岁。"他的声音低沉却坚定,"从那天起我明白,医者的修行不仅在手术台,更在于如何承载患者的生命之重。"窗外的雨渐渐停歇,月光透过云层洒在示教室的"大医精诚"匾额上,映照着年轻学子们若有所思的面庞。

为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林峰在科室设立"急救模拟中心"。这里完全还原真实抢救场景,从心电监护仪到呼吸机一应俱全。某次模拟过敏性休克抢救中,学生们手忙脚乱,林峰按下暂停键:"你们只顾着用药,谁注意到气道梗阻?记住,保持呼吸通畅永远是急救第一原则。"他现场演示环甲膜穿刺术,边操作边讲解:"关键时刻的冷静,比技术更能决定生死。"

随着教学深入,林峰敏锐察觉到部分学生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他特意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实践课——带领学生前往莫高窟。在盛唐时期的《药师经变》壁画前,他驻足讲解:"千年前的敦煌医者就懂得'医乃仁术',这些壁画中的施药场景,正是人文关怀的最早体现。"回程路上,学生们自发讨论起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与鸣沙山的轮廓渐渐重叠。

在科室独创的"病例马拉松"活动中,学生们需连续48小时跟踪患者,完整记录诊疗全过程。某次活动中,实习生赵阳发现一位肠梗阻患者的尿量异常减少,及时报告后避免了肾功能衰竭。林峰在晨会上特别表扬:"临床洞察力不是天赋,而是日夜积累的结果。"他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整个实习体系,让学生在实战中淬炼成长。

实习尾声,林峰为每位学生准备了特殊的"毕业礼物"——刻有姓名的手术器械。在告别仪式上,他抚摸着示教室斑驳的讲台:"医学之路没有终点,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学生们鞠躬致谢时,他笑着摆摆手:"不必谢我,去感谢那些信任我们的患者,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成为真正的医者。"

暮色降临,林峰站在医院天台,望着远处莫高窟的灯火。二十年前,他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求学;如今,他正目送一批又一批年轻医者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敦煌的风沙或许会模糊脚下的道路,但医者仁心的传承如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依然光彩照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林峰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医学教育的真谛——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念的坚守,是生命对生命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