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夏夜闷热异常,敦煌市医院手术室的空调全力运转,仍难掩紧张凝重的气氛。无影灯下,一场关乎生死的战役即将打响——48岁的患者张伟被确诊为胃窦部中期胃癌,肿瘤己侵犯浆膜层,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作为主刀医生,林峰带领团队反复研讨了三天,最终敲定了这场高难度手术的方案。
"患者的肿瘤与胰腺被膜、横结肠系膜存在粘连,手术既要完整切除病灶,又要保护周围重要脏器。"术前讨论会上,林峰用激光笔指着3D重建影像,"每一步操作都必须精准到毫米级。"他的目光扫过团队成员:麻醉科主任王强、副主任医师李婷、器械护士陈晓芳,这些并肩作战多年的战友,此刻眼神中都透着坚定。
清晨七点,张伟被推入手术室。林峰亲自为患者消毒铺巾,动作轻柔却不失严谨。"别害怕,睡一觉醒来就好了。"他轻声安慰着紧张的患者,随后向麻醉团队点头示意。王强主任熟练地进行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中,手术正式开始。
"取上腹部正中切口,逐层进腹。"林峰的声音沉稳有力,手术刀划开皮肤的瞬间,所有人的呼吸都不自觉地屏住。当腹腔被打开,情况比预想的更为复杂:肿瘤如同盘踞的藤蔓,与胰腺头部、横结肠系膜紧密粘连,部分淋巴结肿大融合。"启动B超定位,确认肿瘤边界。"林峰接过超声探头,在腹腔内仔细探查,屏幕上,肿瘤的轮廓逐渐清晰。
"开始分离肿瘤。"林峰换上超声刀,在血管与组织间游走。他的手稳如磐石,每一次切割、每一次止血都精准无误。李婷副主任医师作为第一助手,默契地配合着牵拉、暴露术野。"注意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保护好血管弓。"林峰提醒道,器械护士陈晓芳立即递上显微止血夹。
手术进行到关键的淋巴结清扫阶段,时间己悄然流逝了两个小时。"现在清扫第6组淋巴结。"林峰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专注。这组淋巴结位于胃网膜右动脉周围,紧邻十二指肠,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肠管。他用镊子轻轻挑起淋巴结组织,超声刀在毫米间游走,将淋巴结逐一分离、切除。
突然,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患者血压骤降至80/50mmHg,心率飙升至130次/分!"立即暂停操作!"林峰当机立断,"检查是否有隐性出血!"团队迅速行动起来:麻醉医生调整用药维持血压,巡回护士快速加压输血,李婷仔细检查手术创面。经过紧张的排查,终于发现是胃右动脉分支的微小破口在渗血。林峰沉着应对,用血管缝线进行"8"字缝合,出血终于被止住。
"继续手术。"短暂的危机过后,林峰再次投入战斗。接下来的消化道重建是另一大难关。他决定采用Roux-en-Y吻合术式,将空肠与残胃进行侧侧吻合,既能减少胆汁反流,又能保证消化道的通畅。"注意吻合口的张力,避免狭窄。"林峰一边操作,一边向助手讲解要点。持针器、缝线、吻合器在他手中流转,仿佛进行着一场精密的舞蹈。
五个小时过去了,手术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林峰仔细检查创面,确认无出血、无渗漏后,才长舒一口气:"关闭腹腔。"当他摘下口罩,汗水早己浸透了手术衣,后背留下大片深色的汗渍。但他顾不上休息,又来到复苏室,守着患者苏醒。
张伟的术后恢复并非一帆风顺。第二天,他出现了胃瘫症状,进食后反复呕吐。林峰带领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胃肠减压、肠内营养支持、中医针灸促胃肠动力。他每天亲自为患者进行腹部查体,调整治疗方案。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张伟的症状逐渐缓解,一周后终于能顺利进食。
"林主任,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出院那天,张伟紧紧握住林峰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他的妻子将一面绣着"妙手回春 医德双馨"的锦旗送到团队手中。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这场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林峰个人医术的展现,更是整个团队协作的胜利。在术后总结会上,林峰感慨地说:"每一台复杂手术都是一场战役,只有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才能赢得胜利。"他还将这次手术的经验整理成教学案例,在科室开展专题讨论,让年轻医生从中学习。
在敦煌市医院普外科,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林峰和他的团队用精湛的医术、严谨的态度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点亮生命的希望。他们深知,作为医者,不仅要治愈疾病,更要给予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而这场胃癌攻坚战的胜利,也将激励着他们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