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2章 无影灯下的哈尼情:红河县医院里的生死接力

那是七月一个闷热的午后,红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水汽。我刚给一位中暑的老人输上液,就听见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慌乱的呼喊:"医生!快救救我阿爸!"抬头望去,一个年轻哈尼族小伙背着面色惨白的中年男子冲进诊室,身后跟着拎着竹篮、满脸泪痕的妇女。

"患者52岁,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12小时,伴恶心呕吐。"我快速记录着病情,触诊时发现患者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墨菲征阳性。李雅同步测量生命体征,眉头紧锁:"体温38.7℃,心率112次/分,血压90/60mmHg,己经出现轻度休克症状。"

"急性阑尾炎伴穿孔可能,立即安排术前检查!"张主任的声音在嘈杂的诊室格外清晰。护士迅速抽完血样,我推着担架床准备送患者去做CT,却发现哈尼族大叔死死攥着儿子的衣角,用方言急促地说着什么。

"阿波(爷爷)别怕,医生会治好你的。"李雅突然用流利的哈尼语说道。大叔的眼神瞬间亮了,颤抖着松开手。我这才想起她为了能更好服务患者,特意跟科室里的哈尼族同事学习方言。

CT室的灯光亮起,屏幕上显示阑尾肿大化脓,局部己经出现包裹性积液。"必须马上手术!"张主任在阅片室当机立断。可就在这时,患者儿子却突然抓住我的手臂:"医生,我们没带够钱..."

"先救人!绿色通道马上开通!"护士长不容置疑的声音传来。我看到李雅悄悄把自己的工作证押在收费处,回头冲我点点头。这个动作让我想起备考时,她总说医者仁心不该被金钱束缚。

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时,麻醉师正在给患者做气管插管。我作为一助,看着张主任熟练地划开皮肤、分离肌肉层。切开腹膜的瞬间,一股恶臭扑面而来——阑尾己经穿孔,腹腔内大量脓性渗液。"小心肠粘连。"张主任一边操作一边讲解,镊子精准地夹住化脓的阑尾,剪刀快速游离系膜。

突然,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患者血压骤降至70/40mmHg。"加快补液!肾上腺素1mg静推!"麻醉师的指令迅速下达。我紧盯着患者的生命体征,手心沁出冷汗。李雅作为巡回护士,沉着地配合传递器械,目光始终紧锁手术台。

"找到出血点了!"张主任用止血钳夹住阑尾动脉,熟练地结扎止血。随着阑尾被完整切除,反复冲洗腹腔,患者的血压终于稳定下来。当缝合完最后一针,手术间的时钟己指向晚上八点。

术后复苏室里,哈尼族大叔慢慢睁开眼睛,看到守在床边的家人,虚弱地露出笑容。他儿子红着眼眶要给我们下跪,被李雅急忙扶住:"快别这样,阿波还需要休息。"我注意到她的白大褂后背己经被汗水浸透,发梢还滴着水珠。

第二天查房时,我们刚走进病房,就看见床头挂着两串用棕榈叶编的蚂蚱——这是哈尼族祈福的吉祥物。患者妻子拉着李雅的手,往她口袋里塞煮熟的鸡蛋:"尼苏(小姑娘),谢谢你们救了他的命。"李雅红着脸推辞,最后拗不过收下了一个鸡蛋。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会去查看大叔的恢复情况。他的伤口愈合得很好,开始能用简单的汉语和我们交流。得知他是村里的梯田守护者,李雅好奇地问起种植红米的诀窍,病房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出院那天,大叔一家特意带着自家种的红米和蜂蜜来到科室。我们坚决不肯收礼物,却拗不过他们的热情。最后达成"协议":收下象征心意的一小袋红米,其他物品折价作为爱心捐款放进科室的患者救助箱。

这件事让我对医者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红河县,许多患者来自交通不便的山区,对疾病认知有限,往往拖到病情严重才来就医。就像这位哈尼族大叔,如果再晚送来几小时,后果不堪设想。而我们能做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那份跨越语言和民族的关怀。

李雅把那串棕榈蚂蚱挂在值班室的窗前,每当山风掠过,蚂蚱就轻轻晃动。她说这是最珍贵的"奖杯",时刻提醒我们为何穿上这身白大褂。在红河县人民医院,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而我们,正努力成为守护生命的那道光,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