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1章 初入红医:我与李雅的入职首章

晨光透过红河县人民医院门诊楼的玻璃幕墙,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我和李雅并肩站在医院门口,白大褂的衣角被山风轻轻掀起,胸前崭新的工作牌折射出微光。这是我们在红河县人民医院报到的第一天,也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起点。

消毒水的气味混着晨间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大厅里早己挤满前来就诊的患者。背着竹篓的阿婆、牵着孩子的年轻母亲、拄着拐杖的老人……不同年龄与民族的面孔交织成流动的画卷。李雅攥着入职材料的手指微微发白,低声说:“和想象中一样热闹。”我点点头,想起备考时看过的红河县医疗数据——全县超30万人口,而县医院是承担急危重症救治的核心力量。

穿过熙攘的大厅,我们在行政楼三楼找到人事科。藏族的卓玛科长操着带着滇南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给我们递上热茶:“就等你们俩了!今年新招的大学生,可给我们注入新鲜血液咯。”她边说边翻开档案,“小李先去儿科轮转,小赵安排在急诊科,下午两点到科室报到,这会儿先带你们转转院区。”

跟随卓玛科长的脚步,我们走过连通各栋楼的风雨长廊。住院部大楼外墙上,“厚德精业,仁爱济世”的院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路过康复科时,传来哈尼族护士教患者做康复操的歌声;急诊室门口,担架车的轮子与地面摩擦出急促声响。“急诊科是医院的‘前哨站’,儿科则是最需要耐心的地方。”卓玛科长特意叮嘱,“红河县山区多,很多孩子送来时病情都耽误了,更得细心。”

李雅的眼神变得坚定:“我父亲总说家乡需要好医生,现在终于能做点什么了。”她的话让我想起备考时,她常常在深夜查阅红河县儿童常见疾病的资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地高发的肺炎、营养不良等病症。

吃过简单的职工午餐,我们各自前往科室。急诊科主任张卫国是位皮肤黝黑的中年医生,他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小伙子,准备好迎接‘战场’了吗?”科室里,护士们推着抢救车来回穿梭,电子监护仪的滴答声与医生的医嘱声交织。张主任递给我一套病历模板:“先熟悉下流程,半小时后有个外伤患者会诊。”

与此同时,李雅在儿科见到了带教老师王敏。这位有着二十年护龄的哈尼族护士长正轻声安抚哭闹的患儿,看到李雅,立刻招手:“快来帮忙!这个小患者需要做雾化治疗。”病房里,扎着彩色头绳的哈尼族小女孩蜷缩在母亲怀里,抗拒着雾化面罩。李雅蹲下身,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囡囡看,这是会变彩虹的小魔法哦。”孩子破涕为笑的瞬间,王敏赞许地点头:“小李很有亲和力,这在儿科太重要了。”

忙碌的时光总是飞逝。当夕阳把住院部大楼染成暖金色时,我和李雅在食堂相遇。她的白大褂口袋露出半截画着卡通图案的病历本,笑着说:“今天学会了用哈尼语哄小朋友,‘苏苏’就是乖乖的意思。”我分享着急诊科的见闻:“接诊了个从梯田摔下来的老乡,肋骨骨折合并气胸,张主任的穿刺操作太利落了,我得赶紧恶补创伤急救知识。”

夜色渐浓,我们并肩走回出租屋。街道两旁的烧烤摊飘来香茅草烤鱼的香气,哈尼族妇女背着竹篓从身边经过,用好奇的目光打量我们的白大褂。李雅忽然停下脚步,望着远处山峦间若隐若现的哈尼梯田:“你说,父亲当年是不是也站在某个山头,看着县城的灯火?”

月光为她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光,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白大褂不仅承载着医者使命,更寄托着两代人的乡愁与期待。红河县人民医院的第一天,是无数个奋斗日夜的终点,更是守护生命新征程的起点。山风拂过,带来红河的低语,仿佛在诉说:未来的故事,正等待我们亲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