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周六,结束了一周繁忙的工作,我和李雅决定去县城中心的商业街放松一下。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哈尼族特色的银饰店、绣坊与现代奶茶店、服装店交错分布,街边的小吃摊上,烤豆腐的香气混着香茅草烤鱼的味道,引得行人驻足。
“终于能喘口气了。”李雅摘下口罩,深吸一口气。我们漫无目的地闲逛着,讨论着下周末要不要去附近的梯田徒步。突然,前方不远处传来一阵骚动,伴随着尖锐的呼救声:“来人啊!救救孩子!”
我们对视一眼,立刻朝着声音的方向跑去。只见一家小吃摊前围满了人,一个年轻母亲抱着约莫西五岁的男孩,男孩面色青紫,双手死死抓着脖子,发出断断续续的“咔咔”声,却无法说出完整的话语。母亲满脸泪水,声音都变了调:“他刚才吃烤肠,突然就……”
“让开!我们是县医院的!”李雅大声喊道。人群迅速让出一条通道。我蹲下身查看情况,男孩的嘴唇己经开始泛白,眼神中充满恐惧和无助,明显是气道异物梗阻。这种情况每一秒都至关重要,稍有延误就可能导致窒息死亡。
“别怕,阿姨帮你。”李雅蹲在孩子身边,声音轻柔却坚定。她快速评估了一下环境,发现男孩己经无法咳嗽,这意味着气道完全阻塞,必须立刻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她迅速站到男孩身后,让孩子背对自己,一只手紧握成拳,拇指顶住男孩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只手抓住握拳的手,用力、快速地向内、向上冲击腹部。
一下,两下……男孩依然没有咳出异物,面色愈发青紫。我注意到他的胸廓起伏越来越微弱,情况危急。“我来!”我替换下李雅,调整姿势后,加大力度再次实施冲击。围观的群众都屏住了呼吸,小吃摊老板关掉了正在烤制食物的炉火,整个街道仿佛都陷入了紧张的寂静。
就在这时,男孩突然吐出一块半截的烤肠,紧接着爆发出剧烈的咳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哇——”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了沉默,孩子终于能自主呼吸了,原本青紫的面色也逐渐恢复红润。
“谢谢!谢谢医生!”孩子母亲跪坐在地上,泣不成声。李雅赶紧将她扶起,轻声安抚:“孩子没事就好,以后给孩子吃东西一定要切碎,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周围的群众纷纷鼓起掌来,有人递来纸巾,有人竖起大拇指,还有位阿婆往我们手里塞了两个热乎乎的烤红薯。
我们婉拒了群众的好意,准备离开时,发现男孩一首用大眼睛盯着我们,眼神里满是依赖和信任。他突然挣脱母亲的怀抱,跑到我们面前,用稚嫩的声音说:“谢谢叔叔阿姨!”然后在我们脸颊上各亲了一口,惹得围观群众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这场突如其来的救援让原本轻松的逛街变得意义非凡。回到出租屋后,李雅仍心有余悸:“今天真是太惊险了,如果再晚几秒……”她没有说下去,但我们都明白其中的严重性。作为医生,我们早己习惯了在医院的手术室、抢救室与死神博弈,但在街头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依然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第二天上班时,我们把昨天的经历分享给了科室同事。张主任赞许地说:“你们做得很好!在医院之外,我们更要抓住黄金救援时间。”他提议在院内开展急救知识培训,不仅针对医护人员,还要面向普通群众,尤其是家有小孩和老人的家庭。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和李雅利用休息时间,联合医院的健康教育科,在县城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学校等地开展急救知识宣讲。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知识,还准备了人体模型,手把手教群众实际操作。
记得在一所小学进行培训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认真地练习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动作,奶声奶气地说:“学会这个,以后我就能保护弟弟了!”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我们深深感受到,普及急救知识不仅能挽救生命,更能传递关爱与责任。
随着培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群众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有一次在菜市场,一位老人突然晕倒,旁边一位商贩立即实施了心肺复苏,为救护车的到来争取了宝贵时间。当我们在医院见到转危为安的老人时,他的家人激动地说:“多亏了那位会急救的好心人!”
这些经历让我和李雅更加坚信,医生的职责不仅限于医院的病房和手术室。在街头巷尾,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们都应该挺身而出。那场偶然的街头救援,就像一颗种子,在红河县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守护生命的花朵。而我们,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所学所能,为更多人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