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贵都裹挟着湿冷的雾气,贵都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玻璃幕墙凝着细密的水珠。林峰和李雅将白大褂下摆掖进工作裤,望着急诊大厅里穿梭的医护人员,呼吸间的白雾与消毒水气息交织成紧张的前奏——这是他们正式进入临床实习的第一天,也是从理论迈向实践的关键一步。
急诊室:生命的第一战场
凌晨两点,急诊室的白炽灯刺得人睁不开眼。"1床患者,65岁男性,胸痛伴大汗!"刺耳的呼叫铃划破寂静,林峰和李雅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冲向抢救床。心电监护仪发出尖锐的警报,屏幕上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急性心梗!"李雅脱口而出,同时利落地连接除颤仪。
带教医生张主任沉着指挥:"建立静脉通路,准备溶栓!"林峰的手却在穿刺时微微发抖,针头两次滑出血管。"别慌,调整角度!"张主任的声音像镇定剂,他接过针具示范:"感受到落空感时,动作要稳准。"李雅同步记录生命体征,当溶栓药物缓缓推入血管,患者逐渐平稳的呼吸声让两人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外科病房:刀尖上的舞蹈
在普外科实习时,他们迎来了首次主刀机会。无影灯下,李雅握着柳叶刀的手心沁出冷汗。"切口要避开腹首肌鞘前层血管。"带教老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峰举着拉钩的手臂微微发酸,却死死盯着术野。当阑尾残端顺利包埋,李雅长舒一口气,手术服早己被汗水浸透。
术后查房时,患者家属攥着李雅的手哽咽:"谢谢你们救了我儿子。"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他们在深夜整理病历时更加严谨。林峰发现李雅总在口袋里揣着便签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患者的特殊情况:3床老人对胶布过敏,7床术后需防肺部感染...
儿科门诊:治愈童真的温柔
在儿科实习的日子充满了别样的挑战。面对哭闹不止的小患者,李雅会变魔术般掏出卡通贴纸:"宝贝看,贴完就不疼啦!"林峰则把听诊器捂热后再接触孩子皮肤。有个反复哮喘的小女孩,每次复诊都要找"会讲故事的哥哥姐姐"。当看到孩子逐渐红润的小脸,他们深深体会到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温暖的艺术。
产科:迎接新生命的感动
产房里,此起彼伏的宫缩声与新生儿的啼哭交织。李雅扶着产妇的手轻声鼓励:"您做得很好,再坚持一下!"林峰紧盯着胎心监护仪,随时准备应对突况。当粉嘟嘟的小生命呱呱坠地,产妇疲惫又幸福的笑容让两人眼眶发热。护士长感慨:"每次接生都是见证奇迹,你们要永远保持这份敬畏。"
抗疫时刻:逆行中的成长
实习中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平静。林峰和李雅主动请缨加入发热门诊。厚重的防护服下,呼吸变得困难,护目镜很快蒙上水雾。李雅负责流行病学调查,连续8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她声音嘶哑;林峰协助转运确诊患者,深夜的负压救护车成了他的第二个战场。
最惊险的一次,一名危重患者突然呼吸骤停。两人默契配合,轮流进行心肺复苏。当患者恢复自主心律的那一刻,汗水早己浸透三层防护服。李雅在日记中写道:"原来生命如此脆弱,又如此顽强。我们必须成为更坚固的盾牌。"
手术室里的不眠夜
临近实习尾声,他们参与了一场长达12小时的肝移植手术。主刀教授沉稳的操作如同精密的舞蹈,林峰和李雅全神贯注传递器械,眼睛都不敢多眨。当供体肝脏成功植入,监护仪传来平稳的心跳声,窗外己泛起鱼肚白。教授摘下口罩:"你们的耐力和专注都不错,但要学的还有很多。"
离别的收获
实习结束那天,护理站的白板上画满了患者的感谢涂鸦。儿科的小患者送来亲手制作的卡片,产科的产妇寄来孩子满月照。林峰和李雅站在医院门口,看着胸前被磨旧的实习牌,忽然发现彼此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这段布满血与泪、汗与笑的实习时光,教会他们的不仅是气管插管的精准角度、缝合伤口的最佳间距,更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坚守。当救护车的红蓝灯光再次划破夜空,他们知道,自己己经准备好,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