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贵都裹着刺骨的寒气,呼啸的北风拍打着出租屋的窗棂。林峰和李雅蜷缩在不足十平米的房间里,老式暖气发出断断续续的嗡鸣,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桌上摊开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厚重教材几乎覆盖了整个桌面,密密麻麻的笔记旁散落着喝空的咖啡杯,见证着这场毕业考试攻坚战的艰辛与执着。
自从进入实习后期,他们便搬离了医院宿舍,选择在学校附近的这间小屋全心备考。贵都医学院的毕业考试以严苛著称,不仅涵盖五年医学课程的全部核心内容,还融入大量临床案例分析,通过率常年维持在70%左右。而对于林峰和李雅来说,这场考试不仅是学业的终点,更是通往执业医师之路的关键门槛。
每天清晨五点半,闹钟准时响起。李雅轻手轻脚地从简易折叠床上爬起,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林峰。她裹着厚重的棉衣,缩在书桌前打开台灯,开始背诵《诊断学》的鉴别诊断要点。微弱的灯光下,她的睫毛在眼下投出细小的阴影,冻得发红的手指紧紧攥着笔记,口中念念有词:“胸痛伴咯血,需警惕肺栓塞、支气管扩张……”
半小时后,林峰也挣扎着从睡梦中醒来。他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往咖啡机里倒入双倍剂量的咖啡豆。浓郁的咖啡香气弥漫开来,驱散了几分困意。两人相对无言,各自沉浸在复习中,唯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窸窣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
备考计划精确到每小时。上午专攻临床课程,他们会打开医院实习时录制的病例视频,结合教材分析诊疗思路;下午则进行模拟考试,用历年真题检验学习成果。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李雅便会掏出手机,向曾经的带教老师请教。有次为了确定一个罕见病的治疗方案,她与张主任通话近半小时,笔记本上记满了详细的解答。
出租屋的生活简单到近乎单调。早餐是速溶燕麦配水煮蛋,午餐和晚餐常常是楼下便利店的微波炉便当。为了节省时间,他们甚至减少了洗澡的次数,头发总是油腻地束在脑后。但这些在他们看来都不值一提,唯有墙上那张用红笔圈出考试日期的日历,时刻提醒着时间的紧迫。
然而,高强度的学习很快带来了身体的透支。连续一周每天只睡西小时后,李雅开始频繁头痛,有时甚至看不清书上的字。林峰发现她偷偷在吃止痛药,不由分说地合上她的笔记本:“今天必须休息!”他强行拉着她出门散步,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竟让他们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夜晚是最艰难的时刻。当整座城市陷入沉睡,出租屋的灯光却依旧亮着。林峰和李雅常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实在困得不行了,就趴在桌上小憩片刻,醒来后继续奋战。有时李雅会突然崩溃大哭,觉得自己记不住那么多知识点;有时林峰也会陷入自我怀疑,担心辜负了过去五年的努力。但哭过、发泄过后,他们总会默默擦干眼泪,重新拿起书本。
在这场孤军奋战中,彼此的支持成了最坚实的依靠。林峰擅长总结记忆方法,他将复杂的疾病诊疗流程编成口诀,比如“甲亢危象莫慌张,补液降温碘剂上”;李雅则心思细腻,总能发现复习中的漏洞,她制作的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让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两人还会互相抽查知识点,在你来我往的问答中加深印象。
随着考试日期临近,压力达到了顶点。他们开始进行全真模拟测试,严格按照考试时间答题,甚至连涂答题卡的时间都精确计算。每次模拟考的成绩都像过山车般起伏,有次林峰在模拟考中失利,整晚都在走廊里徘徊,首到李雅找到他,将自己整理的错题集塞到他手中:“我们一起复盘,一个错误都不能放过。”
考试前三天,他们暂停了新知识的学习,专注于查漏补缺。李雅将所有错题分类整理,林峰则把重点知识点录成音频,方便在路上听。出租屋里的气氛紧张得近乎窒息,两人连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影响对方的状态。
终于,考试的日子到了。清晨,林峰和李雅穿上熨烫平整的白大褂,对着镜子互相整理衣领。“加油,我们一定可以。”两人击掌为对方打气,然后踏入了寒风中。考场外,他们遇到了许多熟悉的同学,彼此交换着鼓励的眼神。
走进考场,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林峰和李雅对视了一眼,然后埋头答题。那些在出租屋熬过的夜、背过的书、流过的泪,此刻都化作笔下流畅的答案。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他们走出考场,阳光洒在身上,竟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成绩公布那天,两人紧紧握着对方的手,看着查询页面缓缓加载。当“合格”两个字映入眼帘时,李雅瞬间泪如雨下,林峰也红了眼眶。他们相拥而泣,所有的艰辛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珍贵的回报。
走出出租屋,贵都的春天己经悄然来临。街道两旁的玉兰花竞相开放,微风拂过,花瓣轻轻飘落。林峰和李雅手牵手漫步在街头,他们知道,这段在出租屋备考的岁月,将成为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它不仅是一场考试的胜利,更是对意志的淬炼、对梦想的坚守。而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医学之路等待着他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