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3章 实训台上的生命实践:从犬盲肠到人类阑尾的医学探索

深秋的贵都医学院实训楼笼罩在细密的雨幕中,福尔马林与消毒水的气味在走廊里交织弥漫。林峰和李雅抱着实验报告册,脚步匆匆地穿过长廊。今天的实训课是动物外科手术模拟,要用犬的盲肠切除术来模拟人类阑尾炎手术,这不仅是对解剖学知识的检验,更是向临床实践迈出的重要一步。

推开手术室的门,恒温空调将室内温度维持在25℃。八组手术台整齐排列,每台上方的无影灯散发着冷冽的白光。麻醉后的实验犬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腹部毛发己被剃除,露出粉白的皮肤。带教老师王教授身着绿色手术服,口罩上方的眼睛透着严肃:“手术无小事,今天的每一个操作,都可能成为未来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李雅和林峰迅速换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橡胶手套。当冰凉的器械触碰到指尖时,李雅不自觉地想起在黔南医专上解剖课时的场景。那时面对的是固定标本,而此刻眼前的是鲜活的生命,责任与压力陡然倍增。林峰注意到她微微紧绷的肩膀,轻声说:“按步骤来,我们练习过无数次。”

手术第一步是消毒铺巾。李雅手持碘伏棉球,按照同心圆的方式从手术区域中心向外环形擦拭,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林峰则协助展开无菌手术单,确保只露出预定的手术切口部位。王教授在各组间巡视,不时停下纠正细节:“边缘要再下压两厘米,防止细菌污染!”

当手术刀划开犬腹部皮肤时,李雅的手轻微颤抖了一下。锋利的刀刃切入皮下组织,淡红色的血液渗出,在无菌纱布上晕开深色的痕迹。林峰立即用镊子夹起纱布按压止血,同时观察着出血量。“别慌,保持匀速呼吸。”他的声音沉稳,仿佛在安抚紧张的李雅,也在给自己打气。

分离肌肉层时,他们遇到了第一个难题。犬的腹壁肌肉结构与人类略有差异,李雅手中的止血钳几次打滑。王教授及时出现,用示教模型演示正确的分离手法:“记住,要顺着肌纤维走向钝性分离,既减少出血,又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在老师的指导下,李雅调整角度,终于顺利暴露腹膜。

打开腹膜的瞬间,温热的腹腔气息扑面而来。林峰手持拉钩,小心翼翼地将切口撑开。李雅的目光在暴露的脏器间搜索,终于在结肠末端发现了细长的盲肠。它表面充血,与术前判断的炎症状态相符。“找到目标了!”李雅难掩兴奋,但随即被王教授严肃提醒:“保持专注,更关键的操作还在后面。”

接下来的步骤是游离盲肠。李雅用镊子轻轻提起盲肠系膜,林峰则配合着用剪刀小心分离。每剪断一根血管,都要用结扎线仔细结扎,防止出血。手术室内只有器械碰撞的轻响和监护仪的滴答声,两人全神贯注,仿佛与外界隔绝。

当盲肠完全游离后,李雅拿起阑尾钳夹住盲肠根部。这是整个手术的关键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残端破裂。她深吸一口气,按照术前反复推演的方案,在距离盲肠根部0.5厘米处用缝合线双重结扎,然后用手术刀果断切断。林峰立即递上碘伏棉球,对残端进行消毒处理。

“做得不错,但速度还能更快些。”王教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临床手术中,每一秒都可能影响患者预后。”这句话让两人心头一紧,更加意识到医学实践的严苛性。

最后的步骤是缝合伤口。李雅持着圆针,按照“间断缝合”的方法,将腹膜、肌肉层和皮肤逐层闭合。林峰则在一旁协助传递器械,同时观察伤口对合情况。当最后一针缝线打结完成时,两人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额头上的汗水顺着口罩边缘滑落。

术后护理同样重要。他们为实验犬注射了抗生素,仔细包扎好伤口,并将其转移到保温箱中观察苏醒情况。看着麻醉药效逐渐消退,实验犬慢慢睁开眼睛,轻微晃动尾巴,李雅的眼眶不禁了——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手术模拟,更让她真切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珍贵。

收拾器械时,林峰发现李雅仍盯着手术记录单发呆。“在想什么?”他问。“我在对比手术过程和课本知识,”李雅指着记录单上的笔记,“理论和实践之间,真的有太多需要磨合的地方。比如盲肠血管的变异情况,课本上只是一笔带过,但实际操作中...”她的话让林峰深有同感,两人决定晚上回宿舍后,再查阅相关文献深入学习。

暮色渐浓,实训楼的灯光次第亮起。林峰和李雅走出大楼,细雨己经停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回想起手术台上的每一个瞬间,他们更加明白,医学之路没有捷径。今天在犬身上完成的盲肠切除术,不仅是技术的锤炼,更是医者仁心的培育。那些在实训台上流下的汗水、克服的紧张、收获的经验,都将成为未来守护人类健康的坚实基石。

此刻,远处附属医院的灯火通明,救护车的鸣笛声隐约传来。李雅握紧林峰的手:“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在真正的手术台上,为患者带来希望。”林峰望着夜空,坚定地点头。细雨初晴的夜空中,几颗星星正穿透云层,闪烁着微光,仿佛在为他们指引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