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2章 求知新章:贵都医学院的首课时光

九月的晨光穿透贵都医学院厚重的云层,将银灰色的教学楼群镀上一层金边。林峰和李雅并肩走在铺满银杏叶的校道上,崭新的白大褂随着步伐轻轻摆动,口袋里的听诊器在晨风里碰撞出细碎的声响。这是他们正式成为贵都医学院学生的第一天,怀揣着期待与忐忑,即将开启全新的求知之旅。

第一堂课是《病理学》,授课教师是国内知名的病理学专家陈教授。阶梯教室早己座无虚席,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们低声交谈着,翻动课本的沙沙声与偶尔响起的翻找笔记本的窸窣声交织成课前的序曲。林峰和李雅在倒数第二排找到空位坐下,李雅习惯性地掏出荧光笔和便签纸,将教材中重点章节折角标记;林峰则打开平板,调出提前下载好的课程预习资料。

八点整,陈教授步伐稳健地走上讲台。他身着笔挺的深色西装,胸前别着校徽,镜片后的目光扫视全场:“欢迎各位同学,从今天起,你们将以更高的视角重新认识疾病与生命。”话音未落,大屏幕上便投映出一幅显微镜下的癌细胞图像,暗红的细胞团在光影中诡异地生长,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视线。

“这是一名晚期胃癌患者的病理切片。”陈教授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请同学们观察细胞形态的异变——核仁增大、染色质紊乱,这些微观变化如何在临床症状中体现?”他的提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教室里此起彼伏响起翻书声和笔记记录声。李雅的笔尖在笔记本上飞速移动,工整的字迹旁还不忘标注自己的疑问;林峰则盯着投影,在脑海中搜索专升本备考时积累的病理学知识,试图将眼前的图像与理论对应。

课堂进入病例讨论环节时,气氛陡然热烈起来。陈教授抛出一个复杂的多系统疾病案例:中年患者同时出现肺部阴影、肾脏功能异常和血液指标紊乱。“分组讨论,十分钟后派代表发言。”指令下达的瞬间,教室迅速化为一片嗡嗡的讨论声。林峰和李雅自然组成一组,与邻座的两位同学围拢在一起。

“首先排除单一器官病变。”李雅翻开诊断学笔记,“从肺部阴影看,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疾病都有可能,但结合肾脏指标...”她的声音逐渐沉稳,在专升本备考中培养的临床思维此时发挥了作用。林峰则调出手机里的医学数据库,快速检索类似病例:“会不会是系统性血管炎?这类疾病常累及多个脏器。”西人你一言我一语,在思维碰撞中逐渐梳理出诊断思路。

当李雅作为小组代表起身发言时,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们认为患者存在系统性血管炎的可能,建议进一步做自身抗体检测和组织活检。”陈教授微微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赏:“分析逻辑严谨,但忽略了一个细节——患者的用药史对诊断的影响。”这一提醒让李雅恍然大悟,她连忙记下要点,心中暗暗发誓要在课后补足这方面的知识。

午休时分,两人带着便当来到校园湖畔的长椅。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白鹅悠然游弋,远处教学楼的倒影在水中轻轻晃动。“这堂课信息量太大了。”李雅咬了口饭团,“陈教授的讲解角度完全不同于专科课程,更注重机制的深度解析。”林峰将筷子上的虾仁夹给她:“这正是我们来这里的意义,挑战更高难度才能真正成长。”他们边吃边讨论着下午的课程,决定利用午休时间提前预习《分子生物学》的内容。

下午的课程在基础医学实验楼进行。推开实验室大门,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超净工作台、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在明亮的灯光下泛着冷光。授课的张老师是位年轻的海归博士,她将学生们领到实验台前,展示着培养皿中正在分裂的细胞:“今天我们学习细胞培养技术,这是现代医学研究的基石。”

轮到林峰和李雅实操时,他们按照步骤小心翼翼地进行无菌操作。林峰握着移液枪吸取培养液,手却不自觉地微微颤抖——毕竟这些价值不菲的仪器与专科学校的设备不可同日而语。李雅注意到他的紧张,轻声说:“别慌,就像我们在出租屋模拟操作那样。”在她的鼓励下,林峰深吸一口气,精准地将液体注入培养瓶。当张老师检查到他们的操作时,满意地点评:“动作规范,细节处理到位,看来是有备而来。”

夜幕降临,校园沉浸在暖黄色的路灯下。林峰和李雅坐在图书馆二楼的窗边,复习着当天的课程内容。李雅的笔记本上贴满了便签,补充着课堂上遗漏的知识点;林峰则将重点内容录入电子文档,制作成便于记忆的思维导图。窗外的梧桐树影婆娑,图书馆内此起彼伏的翻书声与键盘敲击声,编织成专属于求知者的夜曲。

“累了吗?”林峰递给李雅一杯热咖啡。她摇头,目光依然停留在细胞分裂的动态图上:“你说,当我们真正站在临床一线,用这些知识挽救生命时,会是什么感觉?”林峰望向远处亮着灯火的附属医院大楼,语气坚定:“那一定是我们所有努力最值得的答案。”

离开图书馆时,月光己爬上中天。两人漫步在回宿舍的路上,讨论着明天的课程安排。夜风轻拂,带着桂花的甜香,吹起他们白大褂的衣角。这充实而紧张的第一天,不仅是知识的洗礼,更是他们在医学道路上攀登新高度的起点。那些课堂上的困惑、实验中的专注、讨论时的激烈,都将化作成长的养分,滋养着他们向着成为优秀医者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