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黔都,蝉鸣裹挟着潮湿的热浪扑面而来。林峰和李雅拖着装满实习笔记的行李箱,推开了出租屋斑驳的铁门。这间位于老城区的小房子,将成为他们备战黔都医专毕业考试的战场。褪色的墙面上还残留着往届租客的涂鸦,地板在脚步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但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闪烁的斗志却比窗外的阳光还要炽热。
收拾完简单的行李,李雅便开始规划学习空间。她将卧室的书桌擦得锃亮,把解剖图谱、药理学课本按学科分类摆放整齐;林峰则在客厅支起简易折叠桌,用便利贴在墙上贴出倒计时日历。当第一盏台灯亮起时,狭小的出租屋瞬间被温暖的光晕填满,桌上摊开的《内科学》教材在灯光下泛着墨香,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挑战。
毕业考试涵盖大学五年的全部课程,从基础解剖到临床诊疗,每一个知识点都可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两人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清晨六点半晨读,背诵医学术语和病理机制;上午专攻临床课程,结合实习经验理解复杂病例;下午进行模拟考试,用历年真题检验学习成果;深夜则针对薄弱环节查漏补缺。为了避免外界干扰,他们甚至狠心卸载了手机里的娱乐软件。
最初的复习并不顺利。长时间的实习让他们对书本知识有些生疏,面对厚厚的复习资料,李雅常常感到焦虑。有次背诵呼吸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时,她突然将笔摔在桌上:“这么多知识点,怎么可能记得住?”林峰默默递来一杯温牛奶,翻开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别着急,我们把大框架拆成小模块,就像拼图一样。”在他的鼓励下,李雅重新调整心态,开始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重点,将复杂的知识编成口诀。
出租屋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早餐是两人轮流煮的白粥配咸菜,午餐和晚餐则在楼下的小餐馆解决。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常常一边吃饭一边讨论病例。有次在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流程时,李雅突然放下筷子:“我们在医院实习时,遇到过类似病例,但当时忽略了患者的糖尿病史,这可能影响治疗方案!”两人立刻赶回出租屋,重新梳理知识点,首到深夜。
盛夏的午后,出租屋闷热得像蒸笼。老旧的风扇吱呀作响,却吹不散空气中的暑气。林峰和李雅常常汗流浃背地趴在桌上做题,汗水浸透了草稿纸。有天午后,李雅中暑发烧,林峰心急如焚地跑到药店买药,回来时自己也被晒得满脸通红。那一夜,他守在李雅床边,用湿毛巾为她降温,首到她退烧。“你好好休息,复习的事有我。”林峰轻声说,而李雅却坚持要继续学习,两人互相扶持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
随着考试临近,压力也越来越大。模拟考试的成绩起伏不定,让他们时而信心满满,时而焦虑不安。有次模拟考失利后,林峰独自坐在阳台抽烟。烟头明灭间,他望着远处的霓虹灯火,想起实习时抢救失败的患者,想起导师说过的“医学不允许半点侥幸”。李雅轻轻走到他身边:“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递上自己整理的错题集,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改进方法。那一刻,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握住了彼此的信念。
深夜的出租屋,常常只有台灯的微光在闪烁。李雅困得睁不开眼时,会趴在桌上小憩片刻;林峰则在咖啡的刺激下,强撑着继续复习。有时学累了,他们会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稀疏的星星,想象着未来成为医生的模样。“等我们通过考试,一定要去山顶看日出。”李雅憧憬地说,而林峰则笑着点头:“还要去帮助更多的患者。”
考试前三天,两人进行最后一次模拟测试。这次,他们的成绩终于稳定在优秀区间。合上课本的那一刻,李雅突然哭了出来。这半年的艰辛、压力、迷茫,在泪水里得到了释放。林峰轻轻抱住她:“我们做到了。”窗外,夏日的晚风送来阵阵清凉,吹干了他们的眼泪,也吹走了所有的疲惫。
考试当天,两人穿着整洁的白衬衫走进考场。试卷发下来的瞬间,那些日夜苦读的知识点如潮水般涌现在脑海。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他们走出考场,阳光洒在身上,恍若新生。出租屋的那段岁月,不仅让他们收获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让他们懂得了坚持的意义。
后来,当他们站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望着台下的老师和同学,想起那间承载着梦想与汗水的出租屋,心中满是感激。那段在灯下奋斗的日子,那些互相鼓励的瞬间,早己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激励着他们在医学道路上继续前行,践行救死扶伤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