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黔都,暑气尚未褪尽,蝉鸣依旧在香樟枝头此起彼伏。当迎新的红色横幅挂满校园,林峰和李雅站在熙熙攘攘的校门口,望着眼前一张张青涩又充满期待的面孔,仿佛看到了初入校园的自己。作为大二学长学姐,他们主动加入迎新志愿者队伍,决心将入学时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这一届新生。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两人便来到了迎新接待点。李雅仔细核对物资清单,将校园地图、新生手册整齐码放在桌上;林峰则调试着扩音器,反复确认各院系接待处的位置。随着第一辆校车缓缓驶入,迎新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同学你好!欢迎来到黔都医专!”李雅快步迎向一位拖着沉重行李箱的女生。女孩局促地攥着录取通知书,眼神里满是不安。“我叫李雅,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姐,我帮你拿行李吧!”不等对方回应,李雅己接过箱子,领着她走向新生报到处。路上,她耐心地介绍着校园布局:“这边是教学楼,那边是食堂,食堂二楼的酸汤粉特别好吃……”女孩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另一边,我正带着几个新生前往宿舍。“学长,我们专业真的要解剖尸体吗?”一个男生怯生生地问道。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刚开始可能会害怕,但当你通过解剖了解人体结构,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找我。”说话间,他接过男生手中的被褥,大步走在前面。
在宿舍楼下,李雅遇到了正在为找不到宿舍发愁的张小雨。女孩来自偏远山区,第一次出远门,面对复杂的宿舍楼栋号,急得眼眶泛红。“别担心,我陪你一起找。”李雅牵着她的手,穿梭在宿舍楼间。找到宿舍后,又帮她铺好床铺,整理好生活用品。“学姐,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张小雨小声问道。“因为我刚入学时,也受到过学长学姐的帮助啊,这份温暖,总要传递下去。”李雅的话,让小雨了眼眶。
迎新工作最忙碌的当属午后。烈日当头,我和李雅顾不上喝一口水,在校园里来回奔波。他们带着新生熟悉图书馆、实验室,讲解校园卡的使用方法;在树荫下为家长们搬来椅子,递上矿泉水;甚至蹲在地上,帮新生调试宿舍门锁。汗水浸透了衣衫,嗓子也变得沙哑,但看到新生们逐渐适应校园,他们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傍晚时分,大部分新生都己安顿完毕。我和李雅却没有休息,他们来到新生宿舍,为大家送上“惊喜”。“学弟学妹们,我们给你们准备了小礼物!”李雅举起手中的袋子,里面装着精心整理的学习资料、手绘的校园美食地图,还有写满祝福的明信片。我则坐在床边,分享着自己的学习经验:“医学课程多,一定要做好笔记,不懂的地方及时问老师……”
在与新生的交流中,他们发现许多同学对未来感到迷茫。于是,两人连夜策划了一场“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第二天傍晚,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李雅用生动的PPT展示了大学三年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从容自信;我则结合自身经历,讲解了如何平衡学习与社团活动。“大学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只要你们敢于尝试,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他们的话语,点燃了新生们眼中的光芒。
迎新结束后,我和李雅并没有停止帮助新生的脚步。他们建立了“学长学姐帮扶群”,随时解答新生的问题;组织学习小组,带着大家一起复习功课;甚至在周末,邀请新生到家中聚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张小雨常常说:“有学长学姐在,我再也不怕了。”
时光悄然流逝,曾经青涩的新生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在一次校园活动中,林峰和李雅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主动帮助新同学搬运行李,耐心解答问题。那一刻,他们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原来,温暖的接力棒己经悄然传递,曾经接受帮助的他们,如今也成了别人的“光”。
在黔都医专的校园里,这样的故事仍在继续。林峰和李雅用行动诠释着“传承”的意义,他们让每一位新生明白:在逐梦医学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这份跨越年级的情谊,如同春日的暖阳,照亮了每一个求知的心灵,也让“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校园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