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都的五月,蝉鸣初起,凤凰花将校园染成一片热烈的红。当“省大学生医学技能大赛”的通知张贴在教学楼公告栏时,整个黔都医专都沸腾了。这场汇聚全省医学高校精英的赛事,不仅是专业技能的较量,更是各院校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佼佼者,我和李雅被老师寄予厚望,肩负着为校争光的使命,踏上了这段充满挑战与荣耀的征程。
备赛的日子,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学校专门为参赛选手开辟了“特训基地”,一间摆满模拟人、急救设备和解剖模型的实验室,成了我们每日奋战的“战场”。清晨六点,当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我们己开始背诵医学操作规范;深夜十一点,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我们反复练习心肺复苏、静脉穿刺、伤口缝合等技能,力求每个动作精准无误。
“你看,这个持针器的角度要再倾斜15度,缝合的针距保持在0.5厘米更美观。”李雅举着手术模拟板,用镊子夹着丝线,耐心地纠正我的动作。她向来以严谨著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项操作的评分标准和易错点,甚至将不同类型伤口的处理方法编成口诀。而我则发挥思维敏捷的优势,整理出一套快速诊断病例的思路,我们优势互补,配合愈发默契。
训练并非一帆风顺。在模拟急救场景时,我们曾因对患者病情判断失误,导致“抢救失败”。指导老师严肃地指出:“临床操作容不得半点侥幸,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生命。”这句话如重锤般敲醒了我们。此后,我们每天增加两小时的病例分析训练,从呼吸骤停到急性心梗,从简单外伤到复杂病症,反复推演最佳救治方案。
临近比赛的一个月,我们迎来了“魔鬼式”考核。学校邀请三甲医院的专家组成评委团,完全按照比赛标准设置考核环节。当模拟人突然出现室颤,我手忙脚乱地连接除颤仪,却因紧张输错能量数值;李雅在包扎止血时,因动作稍慢导致“患者”失血过多。面对刺眼的低分,我们躲在实验室角落沉默许久。最终,李雅打破僵局:“哭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把失误点列出来,逐个攻破!”
从那以后,我们的训练进入“较真”模式。为了练习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我们在硅胶血管模型上反复尝试,手指被针头磨出了茧子;为了提升心肺复苏的按压效果,我们对着电子监测仪调整力度和频率,首到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指导老师看着我们倔强的身影,既心疼又欣慰:“你们的努力,会在赛场上发光。”
比赛当天,省城的会展中心人头攒动。来自全省二十余所高校的参赛队伍摩拳擦掌,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候场区里,李雅将我微微颤抖的手握进掌心:“别慌,就当是平时训练。”我望着她坚定的眼神,深吸一口气,将忐忑压进心底。
首轮考核是“急症处理”。大屏幕上跳出病例:一位老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伴有大汗淋漓。我迅速上前进行体格检查,李雅同步记录生命体征。“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我话音刚落,她己准备好心电图机。当仪器显示ST段抬高,我们几乎同时喊出:“立即启动溶栓治疗!”配合着完成静脉通路建立、药物注射等操作,整套流程行云流水。
最惊险的是最后一轮“多站式考核”。我们被随机分配到创伤急救站,面对模拟“车祸重伤员”,开放性骨折、颅脑损伤、内脏出血等多重伤情交织。李雅迅速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我则立即开展止血包扎。在处理股骨骨折时,夹板固定的角度出现偏差,李雅当机立断:“重新固定!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争分夺秒地抢救,首到“伤员”生命体征平稳。
比赛结束的那一刻,我们瘫坐在休息区,汗水早己浸透衣衫。等待结果的每一秒都漫长如年,首到主持人宣布:“团体一等奖——黔都医专!”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和李雅相拥而泣,所有的疲惫、委屈与坚持,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颁奖台上,当金灿灿的奖杯捧在手中,我们望向观众席上挥舞校旗的老师和同学们,忽然明白了这份荣誉的重量。它不仅是对我们个人努力的肯定,更凝聚着学校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承载着全校师生的殷切期望。
回到学校时,校门口早己拉起“热烈欢迎凯旋学子”的横幅。在师生们的欢呼声中,我们捧着奖杯走上讲台。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用实力证明,黔都医专的学子,同样能在全省舞台上绽放光芒!”那一刻,我望向台下熟悉的教学楼、实验室,还有并肩作战的李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段备赛的艰辛与夺冠的喜悦,终将成为我们医学生涯中最珍贵的勋章,激励着我们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