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梅雨季的午后,遗愿完成师陈默在殡仪馆档案室翻到一张泛黄委托书。
委托人叫王德发,职业栏歪歪扭扭写着"太湖第一钓神",死因是"被草鱼尾巴扇晕后溺水"
"我要在奈何桥办钓鱼大赛,但缺个黄金饵料。"
委托书最后一行字洇着水渍,像极了老人临终前混着雨水的泪。
陈默拨通家属电话时,听见那头传来中年女人的啜泣:"我爸临终前抱着钓竿说...说他的秘密埋在'龙王鲤'肚子里。"
通过走访老社区,陈默拼凑出王德发的立体画像。
棋牌室老板娘举着瓜子大笑:"老王啊?去年非说钓到会背《岳阳楼记》的鲤鱼!"
而修船匠老李抹着眼角:"他总念叨年轻时救过个落水知青,人家送他块刻着'鲤跃龙门'的金坠子..."
在堆满渔具的阁楼里,陈默发现本1998年的《垂钓秘籍》,扉页写着:"本月十八,必擒龙王鲤!"
日期正是今天。
当他掀开地板夹层时,一柄缠着水草的青铜钓钩闪着寒光,钩尖还残留暗红色血渍。
暴雨中的太湖像沸腾的墨汁。
陈默按秘籍指引抛竿的瞬间,钓线突然绷紧,西十斤重的青鱼破水而出,鱼腹中赫然藏着锈迹斑斑的铝盒。
盒里是张泛黄的离婚协议书,还有封写给女儿的信:"当年你妈嫌我钓鱼不顾家...其实那晚我是去捞投湖的知青..."
此时手机突然震动,女儿发来消息:"陈先生,我爸是不是又编了什么荒唐故事?"
在社区活动中心,陈默将金坠子系在充气鲤鱼模型上。
当遥控鱼"跃"过贴满《岳阳楼记》的龙门时,围观老人爆发出哄笑,女儿却突然掩面痛哭——模型肚子里飘出父亲录制的磁带:"闺女啊,当年你说想看迪士尼烟花,爸却钓了整宿鱼...现在给你放场锦鲤烟花..."
漫天电子鱼灯闪烁中,修船匠老李醉醺醺拉住陈默:"知道老王怎么死的吗?那晚他非说看见知青的魂在湖面写诗..."
三个月后,陈默在档案室发现新委托:"求钓西湖底下武松扔的虎头鱼!"
他苦笑着泡开铁观音,茶叶在杯中舒展成鱼形。
陈默在整理王德发的钓具箱时,发现夹层里粘着片巴掌大的青鱼鳞,磷粉在阳光下折射出奇异编码——竟是某水产市场三年间的赊账记录?。
顺着鱼鳞找到"太湖鲜记"摊位,老板正举着杀鱼刀剁冰:"老王这老滑头!说好钓到龙王鲤就还钱,结果拿个镀铜坠子糊弄我!"?
鱼摊塑料筐突然翻倒,几十条鲫鱼噼里啪啦跳出来,其中一条鱼鳃里卡着半张泛黄照片。
陈默用镊子夹出时,水产老板突然压低声音:"听说老王出事前夜,醉醺醺说要钓条能上《新闻联播》的鱼..."
陈默摸到照片背面时变得凝重——那是张九十年代汇款单存根,收款人写着"希望工程"。
走访希望工程办事处时,陈默在泛黄档案里发现连续十二年匿名汇款记录,汇款附言栏都画着歪扭的鱼钩符号?。
工作人员翻着账簿感慨:"零八年汶川地震时,这位还多汇了五百..."
话音未落,王德发女儿冲进来摔下存折:"我爸怎么可能有存款!他连我学费都..."
存折扉页的卡通贴纸突然剥落,露出夹着的亲子鉴定报告。
当看到"排除生物学父女关系"的结论时,女儿突然瘫坐在地。
窗外传来修船匠老李的醉话:"九三年发洪水,老王在芦苇荡捡到个裹着锦鲤襁褓的娃娃..."
暴雨夜,陈默带着青铜钓钩回到太湖。
当鱼线第99次沉入墨色水面时,钓竿突然弯成满月——钓上来的破鱼篓里蜷着件婴儿棉袄,内衬绣着"1993.7.15 赠恩人"。
带着棉袄找到当年福利院旧址,看门大爷用手电照着陈默:"那年头弃婴棉袄里塞金锁的不少,塞鱼钩的倒是独一份。"
光束扫过墙角功德碑,王德发的名字藏在1993年捐赠栏最末,后面跟着小字:抵三十尾鲫鱼钱。
女儿颤抖着抚过棉袄补丁,那些歪斜针脚与汇款单上的鱼钩符号逐渐重叠。
她忽然想起十岁生日那夜,父亲浑身湿透举着条不断挣扎的鲈鱼:"闺女你看,这鱼眼里有月亮..."
清明清晨,陈默在鱼市口架起特制龙门。
当女儿将棉袄残片系上无人机锦鲤时,围观人群爆发出哄笑——首到锦鲤"跃"过龙门的刹那,绑在鱼尾的存储器突然播放录音:
"囡囡,当年福利院说孩子得穿百家衣才压得住命...爸偷摸给三十个鱼摊磕头讨布头,他们当我疯了..."
录音里的咳嗽声混着雨声,"后来算命先生说,得钓够十万条鱼才能替你消灾...咳咳...还差九条..."
菜市场电子秤突然此起彼伏报数,卖鱼婆们惊呼:"见鬼了!所有鱼都少了九克!"
女儿怔怔望着空中散落的发光鱼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