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8章 药膳同源养天和

霜降过后,荣国府的药香愈发浓郁。贾母在暖香坞设下药膳品鉴会,屋内红泥小火炉烧得正旺,西周摆满了当归、黄芪、枸杞等药材,檀木架上晾晒的陈皮与腊梅相映成趣。柳嫂带着厨役们穿梭忙碌,蒸笼里飘出的白雾与药香交织,为这场养生盛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诸位可知,”贾母戴着金丝眼镜,翻开一本泛黄的《食疗本草》,“医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今日这宴席,每道菜都藏着养生妙法。”她示意丫鬟端上一碗乌鸡白凤汤,汤色乳白,表面漂浮着几颗红枣和党参,“这汤用三年老母鸡,配白凤尾、枸杞慢炖,最补气血,老身每逢秋冬必饮。”

林黛玉轻咳两声,用丝帕掩住唇:“我自幼体弱,常喝的燕窝粥便是食补良方。不过前些日子,太医新教我一道玉竹百合粥,润肺止咳,倒比寻常汤药更易入口。”说着,她拿起案上的玉竹,细细,“这看似寻常的药材,入粥后却有奇效。”

孙悟空突然从耳朵里掏出一株闪着微光的仙草:“俺花果山的九转还魂草,吃一口能续十年阳寿!”他晃了晃仙草,毛茸茸的尾巴得意地,“可惜数量稀少,不然给老祖宗炖锅汤,保准返老还童!”鲁智深凑上前,瞪大眼睛:“猴哥,这草真能吃?看着跟俺们梁山的毒蘑菇似的!”

诸葛亮展开一幅手绘的《本草图经》,指着其中的记载:“鲁壮士莫要小觑。药材讲究配伍,正如行军需讲究阵法。”他取出一小包研磨好的薏仁粉,“蜀地湿气重,百姓常将薏仁与红豆煮粥,祛湿健脾。亮在军中时,也以此方预防瘴气。”

正说着,妙玉托着茶盘步入暖香坞。茶盏中漂浮着几朵胎菊,汤色淡黄清亮:“这是用霜降后采摘的菊花,配了几片山楂,消食解腻,最宜饭前饮用。”她的目光扫过孙悟空:“大圣平日好动气,多饮此茶可平肝降火。”

宴席上,柳嫂端上一道“八仙过海”。铜锅中乳白的汤底翻滚,海参、鲍鱼、鱼翅等食材间,漂浮着党参、当归、黄芪等八种药材。“这道菜以药入膳,”柳嫂介绍道,“既滋补又美味,最适合秋冬时节。”鲁智深早己按捺不住,捞起一只鲍鱼大嚼:“好吃!洒家还以为药膳都是苦兮兮的!”

薛宝钗翻开《饮膳正要》,补充道:“药膳讲究‘因人施膳’。体寒者宜用肉桂、干姜;体热者则需搭配绿豆、苦瓜。就像这道苦瓜酿肉,以苦瓜清热,猪肉补虚,正是阴阳调和之法。”她夹起一块酿肉,递给林黛玉:“妹妹体寒,这道菜里特意少放了苦瓜。”

话题渐入佳境,众人纷纷分享起各地的药膳智慧。孙悟空说起王母娘娘蟠桃宴上的琼浆玉露,暗含延年益寿的仙药;鲁智深回忆大相国寺的素斋,用香菇、木耳模拟荤腥,既养生又美味;诸葛亮则讲述蜀地的“诸葛行军散”,经改良后可制成药膳糕点,方便携带。

贾宝玉听得入迷,突然拍案而起:“何不将这些药膳良方编成册子,让更多人受益?”他抓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膳道真经”西个大字,“我负责记录,林妹妹润色,诸位提供素材,如何?”林黛玉白了他一眼,却也提笔蘸墨:“就你主意多。不过若真能成集,倒也是件功德。”

暮色渐浓时,妙玉又送来一盏盏特制的养生茶。茶汤中枸杞、桂圆与黄芪沉浮,在烛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此茶名为‘暖冬’,”她轻声道,“最适合今夜饮用。”贾母端起茶盏,感慨道:“今日这场药膳宴,让老身明白饮食即养生,生活处处皆学问。”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暖香坞,药香、茶香与菜肴的香气交织不散。这场以“药膳同源”为主题的聚会,不仅展现了饮食与养生的精妙关系,更让西方来客在烟火气息中,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智慧。众人相约,待《膳道真经》编成之日,再办一场更大的宴席,让药膳养生之道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