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己过,寒风如刀,刘姥姥的庄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屋檐下的冰棱垂挂如剑。菜窖深处,腌制好的雪里蕻泛着深绿色的油光,咸香的气息丝丝缕缕地渗出陶瓮;案板上,新鲜的猪肉剁成细碎的肉末,等待着与雪里蕻共同演绎冬日里的下饭传奇。宝玉裹着厚重的棉衣,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将食材搬进厨房时,满心都是对这道暖身美味的期待。
张才叔戴着棉手套,将雪里蕻从陶瓮中取出,放入清水中反复搓洗。"小五,雪里蕻要多洗几遍,去掉多余的盐分。"他一边叮嘱,一边将洗好的雪里蕻攥干水分,切成小段。小五应了一声,迅速将蒜末、姜末备好,又在肉末中加入生抽、料酒、淀粉,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师傅,肉馅腌好了!"
制作雪里蕻炒肉末,张才叔讲究"快火出香"。他将铁锅烧得通红,倒入少许猪油,待油花西溅时,放入蒜末、姜末爆香。"猪油炒雪里蕻,味道更醇厚。"他说着,将腌制好的肉末倒入锅中,快速翻炒。肉末在锅中散开,渐渐变成的金黄色,肉香随之弥漫开来。
紧接着,张才叔把切好的雪里蕻倒入锅中,与肉末一同翻炒。雪里蕻在锅中发出"滋滋"的声响,翠绿的菜叶与金黄的肉末相互交织。他一边翻炒一边说:"雪里蕻要炒出焦香,这样口感才脆爽。"最后,撒上一把干辣椒段和少许白糖提鲜,再淋入几滴香醋去腥增香。锅内香气西溢,咸鲜的雪里蕻、醇香的肉末与微微的酸辣味完美融合。
雪里蕻炒肉末出锅时,装在粗陶盘中,翠绿的雪里蕻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红辣椒,肉末泛着油亮的光泽,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张才叔又蒸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米粒颗颗,蒸腾的热气裹挟着菜肴的香气,在寒冷的厨房里织就一片温暖的氤氲。
这道菜端上桌时,庄子里的老人们正围坐在烧得通红的火炉旁。刘姥姥望着盘中的雪里蕻炒肉末,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张师傅这手艺,让我想起年轻时穷日子里的好滋味!"她夹起一大筷子雪里蕻炒肉末,盖在米饭上,大口吃了起来,"咸香脆爽,配着米饭,比什么珍馐都香!"老人们纷纷动筷,一口菜一口饭,吃得热火朝天,寒意瞬间消散。
正吃着,庄子外来了一位衣衫单薄的妇人,怀中抱着一个啼哭的婴儿。妇人冻得嘴唇发紫,脸上满是焦急与疲惫。宝玉和宝钗急忙将她迎进屋里,张才叔也赶紧盛来一碗雪里蕻炒肉末盖饭,又端来一碗热姜汤。妇人捧着碗,泪水夺眶而出:"谢谢你们,我丈夫出门做工未归,家中断了粮,我实在没办法......"
宝玉和宝钗决定帮助妇人,在庄子里为她安排了住处,还发动村民送来衣物和粮食。张才叔更是手把手教妇人制作雪里蕻炒肉末,"这菜做法简单,好存放,最适合过日子。"妇人学得认真,渐渐在庄子里安定下来。她也主动帮忙照顾其他孤寡老人,教孩子们缝制棉衣,用自己的方式传递这份温暖。
随着寒冬渐深,庄子里的雪里蕻炒肉末成了最受欢迎的菜肴。无论是劳作归来的村民,还是路过借宿的旅人,总能在餐桌上看到这道下饭好菜。宝玉和宝钗还组织村民腌制更多雪里蕻,一部分留给自家食用,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售卖,增加收入。
腊月的夜晚,大雪纷飞。宝玉和宝钗站在村口的风雪驿站,看着屋内众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欢声笑语不断。雪里蕻炒肉末的香气混着炭火的暖意飘出屋外,与皑皑白雪形成鲜明对比。宝钗靠在宝玉肩头,轻声说:"你看,一道简单的菜,竟能凝聚起这么多人。"宝玉揽住她的手,望向远方:"往后,咱们就守着这份烟火气,让每个寒夜里都有温暖的灯火。"
张才叔站在厨房门口,看着伙计们忙碌地准备明日的饭菜,欣慰地笑了。他知道,雪里蕻炒肉末不仅是一道冬日美食,更是困境中的希望、邻里间的温情。这道带着咸鲜滋味的菜肴,将继续在岁月中传递,见证无数温暖的故事,在人间书写永不褪色的大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