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春风拂过刘姥姥的庄子,村头的老槐树上缀满了串串洁白的槐花,宛如繁星点点。微风轻拂,花瓣簌簌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香气。宝玉搬来竹梯,小心翼翼地爬上树梢,将鲜嫩的槐花摘下,不一会儿竹篮就装满了带着晨露的花朵,指尖残留着淡淡的甜香。
张才叔坐在厨房天井里,将槐花放入竹筛,用清水反复冲洗。"小五,取些玉米面和面粉来,再切些蒜末。"他一边吩咐,一边将洗净的槐花沥干水分。小五应了一声,很快将食材备齐。张才叔把槐花放入大盆,加入适量的玉米面和面粉,"面粉和玉米面的比例一比一,这样蒸出来的口感才松软。"他一边说,一边用手轻轻搅拌,让每一朵槐花均匀裹上面粉。
制作槐花蒸菜,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张才叔在蒸笼里铺上湿布,将拌好的槐花均匀铺在上面,"不能压实,要让蒸汽充分穿透。"他盖上锅盖,开大火蒸十分钟。"蒸的时间不能太长,不然槐花就不鲜嫩了。"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随着时间推移,厨房里渐渐飘起槐花的清香与谷物的麦香交织的气息。
槐花蒸菜出锅后,张才叔调了一碗料汁。他将蒜末、生抽、香醋、香油、辣椒油放入碗中,搅拌均匀。"这料汁是槐花蒸菜的灵魂,"他说着,将料汁淋在蒸好的槐花上,轻轻拌匀。雪白的槐花裹着金黄的玉米面,点缀着鲜红的辣椒油,色彩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槐花蒸菜端上桌时,庄子里的孩子们正围着老槐树嬉笑玩耍。闻到香味,孩子们纷纷跑向厨房,"张爷爷,我要吃槐花!""给我多加点辣椒油!"张才叔笑着给孩子们盛菜,看着他们大快朵颐的模样,脸上满是慈爱。刘姥姥拄着拐杖走来,尝了一口后,眼眶泛红:"这味道,和我小时候在槐树下摘花,娘给我做蒸菜的日子一模一样......"
正热闹着,庄子外来了一位衣着朴素的妇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妇人神色憔悴,小女孩躲在她身后,怯生生地看着众人。原来,妇人是邻村的,丈夫因病去世,家中贫困,实在无法抚养孩子,想把孩子送到庄子里,希望能有好心人收留。
宝玉和宝钗了解情况后,决定帮助这对母女。他们不仅在庄子里为妇人安排了住处和工作,还让小女孩在学堂读书。妇人感动得泣不成声,"谢谢你们,给了我们娘俩活下去的希望。"张才叔特意多做了一份槐花蒸菜,送给妇人母女,"尝尝这个,就当是庄子给你们的见面礼。"
小女孩尝了一口槐花蒸菜,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好吃!比我以前吃过的任何东西都好吃!"从那以后,小女孩经常跟着张才叔在厨房帮忙,学习制作各种美食。妇人也渐渐在庄子里安定下来,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子里的槐花蒸菜声名远扬。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品尝这道充满春日气息的美食。宝玉和宝钗顺势在庄子里举办了"槐花节",除了品尝槐花蒸菜,还有采摘槐花、制作槐花蜜等活动。每到槐花盛开的时节,庄子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断。
春日的傍晚,夕阳给庄子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宝玉和宝钗站在老槐树下,看着游客们在花丛中拍照留念,孩子们在树下嬉笑玩耍。微风拂过,槐花蒸菜的香气混着槐花的甜香飘散着。宝钗靠在宝玉肩头,轻声说:"你看,一道槐花蒸菜,竟能带来这么多美好。"宝玉揽住她的手,望向远方:"往后,咱们就守着这份甜蜜,让更多人体会到春日的温情与生活的乐趣。"
张才叔站在厨房门口,看着伙计们忙碌地准备槐花蒸菜,欣慰地笑了。他知道,槐花蒸菜不仅是一道春日美食,更是童年的回忆、乡情的寄托。这道带着清甜香气的菜肴,将继续在岁月中传递,见证着无数温暖与美好的故事,在人间书写永不褪色的春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