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残雪尚未消融,刘姥姥庄子的田埂边、沟渠旁,荠菜己悄然钻出地面。嫩绿的锯齿状叶片沾着晨霜,在料峭的春风中轻轻摇曳。宝玉挎着竹篮,哈着白气在田间寻觅,指尖触到荠菜脆嫩的茎秆,一股清冽的野香瞬间萦绕掌心。他小心翼翼地将荠菜连根挖出,不一会儿,竹篮里便盛满了带着泥土芬芳的鲜嫩野菜。
张才叔坐在厨房天井里,将洗净的荠菜放入滚水中焯水。"小五,去磨些新鲜的五花肉馅,再准备虾皮和紫菜。"他一边吩咐,一边用冷水冲洗荠菜,"荠菜焯水可去草酸,吃起来更清爽。"小五应了一声,转身忙活起来,案板上很快响起剁肉的"哒哒"声。张才叔将焯好水的荠菜挤干水分,切成碎末,翠绿的菜末堆在案板上,透着早春的生机。
制作荠菜馄饨,张才叔讲究"鲜、香、滑"。他将五花肉馅中加入葱姜水、生抽、蚝油,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肉馅要打得够细腻,吃起来才嫩滑"。待肉馅吸收了水分,他倒入荠菜碎、虾皮和香油,再次拌匀。"虾皮提鲜,香油增香,和荠菜的清香最是相配。"说着,他取来薄如蝉翼的馄饨皮,将馅料包成小巧的元宝形状。
煮馄饨时,张才叔在铁锅里烧起足量的清水。"水要宽,火候要旺,"他盯着翻滚的水面,"馄饨下锅后用勺子轻轻推动,防止粘连。"待馄饨浮起,他加入青菜叶烫熟,再将馄饨和菜叶捞入碗中。另起锅烧汤,放入紫菜、虾皮、葱花,倒入一勺猪油,浇上滚烫的开水,一碗鲜香西溢的馄饨汤便成了。清澈的汤汁中,紫菜舒展如蝶,馄饨在汤里若隐若现,宛如早春田野的缩影。
荠菜馄饨端上桌时,庄子里的老人们正围坐在屋檐下晒太阳。刘姥姥望着碗里的馄饨,笑得合不拢嘴:"这荠菜馄饨,是春天给咱们的头份礼!"她用汤匙舀起一个馄饨,吹了吹送入口中,嫩滑的肉馅混着荠菜的清香,汤汁鲜甜醇厚,"比我年轻时在庙里吃的素斋还鲜灵!"老人们纷纷动筷,一边吃一边念叨着:"吃了这碗馄饨,身子都轻快了!"
正热闹着,庄子外来了一队衣衫褴褛的流民。他们脸色蜡黄,脚步虚浮,怀中还抱着啼哭的孩子。宝玉和宝钗见状,立刻将流民迎进庄子,安排住所和衣物。张才叔顾不上休息,转身回到厨房,架起几口大锅,开始煮荠菜馄饨。"先让大伙儿吃口热乎的!"他一边包馄饨,一边催促小五添柴加火。
流民们捧着热气腾腾的馄饨,泪水夺眶而出。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哽咽着说:"我们走了半个月,终于吃到了热饭......"孩子咬着馄饨,含糊不清地说:"好吃!"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宝玉和宝钗决定在庄子里扩建流民安置所,还开垦荒地,让流民们能自食其力。
随着安置所的扩建,越来越多的流民在庄子里安定下来。张才叔开设了烹饪课堂,教大家制作荠菜馄饨等简单易做的美食。有人学会后,在庄子的集市上摆摊卖馄饨,渐渐有了营生。荠菜馄饨不仅成了流民们饱腹的食物,更成了他们新生活的起点。
早春的夜晚,凉风依旧带着寒意。宝玉和宝钗站在安置所前,看着灯火通明的房屋和来来往往忙碌的身影。微风拂过,荠菜馄饨的香气混着泥土的气息飘散着。宝钗靠在宝玉肩头,轻声说:"你看,一碗荠菜馄饨,竟能给人这么多希望。"宝玉揽住她的手,望向星空:"往后,咱们就守着这份温暖,让更多人在困境中迎来新生。"
张才叔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学徒们忙碌地准备第二天的食材,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荠菜馄饨不仅是一道早春美食,更是希望与新生的象征。这道带着泥土芬芳的菜肴,将继续在岁月中传递,见证着无数温暖与坚韧的故事,在人间书写永不褪色的至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