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初霁,刘姥姥庄子上的炊烟在晨光中袅袅升起。经过一整个秋天的忙碌,粮仓里堆满了新收的麦子、玉米,地窖中也储存着萝卜、白菜等过冬蔬菜。宝玉呵出白气,搓着手走进厨房,只见张才叔正将雪白的面团摔在案板上,发出"砰砰"的声响。
"师傅,今儿做什么好吃的?"宝玉凑过去,鼻尖立刻捕捉到一股清甜的香气。张才叔笑着指了指陶盆:"地窖里的萝卜长得正好,做些萝卜丝饼,给大伙儿换换口味。"盆里的萝卜丝堆成小山,浸在淡盐水里,旁边放着切好的葱花、虾皮和炸得金黄的猪油渣。
制作萝卜丝饼的工序,张才叔早己烂熟于心。他将面团分成小剂子,擀成薄如蝉翼的面皮,抹上一层猪油,再层层叠起,让饼皮形成丰富的层次。包馅时,特意将萝卜丝挤干水分,拌入虾皮、葱花和猪油渣,撒上一把粗盐和白胡椒粉。"这虾皮是刘姥姥托人从海边带回来的,"张才叔一边包饼一边说,"有了它,萝卜丝的清甜里就多了份鲜味。"
平底锅烧热,倒入少许菜籽油。张才叔将饼坯轻轻放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煎制。不一会儿,厨房里就飘起阵阵焦香,萝卜的清甜、虾皮的咸鲜与猪油渣的酥脆交织在一起。小五蹲在灶台边添柴,馋得首咽口水:"师傅,这味儿比贾府的鹅掌鸭信还香!"
萝卜丝饼出锅时,庄子上的男女老少都围了过来。金黄酥脆的饼皮泛着油亮的光泽,咬一口,层层酥皮簌簌落下,热气腾腾的萝卜丝馅料带着浓郁的香气在口中散开。刘姥姥咬了一大口,笑得满脸皱纹:"哎哟!比我年轻时在镇上吃的还好吃!"
正吃得热闹,忽听得村口传来一阵喧哗。宝玉和宝钗对视一眼,放下手中的饼跑了出去。原来是邻村的王老汉带着儿子,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恩人呐!"王老汉见到刘姥姥,扑通一声跪下,"多亏了你们教的种植法子,今年我们村大丰收!"说着,从车上搬下几袋新米和腌肉。
刘姥姥连忙扶起王老汉,拉着他到厨房吃萝卜丝饼。王老汉尝了一口,眼睛瞪得老大:"这饼看着普通,咋这么好吃?"张才叔擦着手从灶台后走出来,笑道:"不过是些寻常食材,关键在用心。"王老汉当即请求:"师傅,能不能教教我们做?我们村的妇人们就缺这手艺!"
就这样,张才叔收下了第一批"徒弟"。接下来的日子里,邻村的妇女们纷纷来到庄子上,围着灶台学习做萝卜丝饼。张才叔从揉面、调馅到煎制,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宝玉和宝钗也来帮忙,一个负责讲解要点,一个忙着打下手。
随着萝卜丝饼的名声传开,附近的集市上出现了新的摊位。王老汉的儿子推着小车,车上的竹匾里整齐码放着金黄的萝卜丝饼。"尝尝看!刘姥姥庄子上的手艺!"他的吆喝声吸引了不少路人。渐渐地,萝卜丝饼成了集市上的抢手货,甚至有商贩专程赶来进货。
庄子上的生活也因此有了新的变化。大家用卖饼的钱购置了耕牛、农具,开垦了更多的田地。宝玉和宝钗商量后,决定办一个学堂,教庄子上的孩子们读书识字。教室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与厨房传来的饼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深夜,宝玉和宝钗坐在屋檐下,望着满天繁星。宝钗手里还拿着没吃完的萝卜丝饼,轻声说:"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萝卜丝饼,能改变这么多人的生活。"宝玉揽过她的肩膀,笑道:"这大概就是平凡的力量吧。就像咱们,虽然不再有贾府的荣华,但这样的日子,反倒踏实。"
张才叔站在院子里,看着厨房里还在忙碌的身影,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自己的厨艺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意义——不是为了讨好权贵,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尝到食物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萝卜丝饼的香气,乘着冬日的寒风,飘向更远的地方,诉说着一个关于重生、传承与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