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6章 玉珏迷局

秋雨绵绵,细密的雨丝如愁绪般笼罩着京城。贾府的庭院里,残荷在雨中摇曳,水珠顺着枯萎的荷叶脉络滑落,滴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贾兰站在廊下,望着雨幕出神,手中紧紧攥着从刺客身上找到的半截竹筒,筒内那张船票己被他反复研究多日,却始终未能找到更多线索。

“兰哥儿,北静王派人来传信,让你即刻去王府一趟。”薛宝钗撑着油纸伞走来,裙裾在的地面上扫出浅浅的痕迹。

贾兰回过神,眼神中闪过一丝警惕:“可知道所为何事?”

“来人只说事关重大。”薛宝钗将伞倾向贾兰,“我陪你一起去。”

两人冒雨赶到北静王府时,柳湘莲早己等候在书房外。他面色凝重,见到贾兰便压低声音道:“王爷发现了大秘密,与太后有关。”

推开书房门,北静王正站在窗前,手中握着一个檀木匣子。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眼中满是忧虑:“你们来了,看看这个。”说着,他打开匣子,里面躺着半块晶莹剔透的玉珏,珏身刻着“受命于天”西个古篆字,与贾兰之前在密报中听到的描述一模一样。

“这是...”贾兰凑近仔细端详,心跳骤然加快。

“今早有人悄悄放在王府后门。”北静王眉头紧锁,“没有任何书信,只留了这半块玉珏。我派人查过,这玉珏的材质与先帝陪葬的玉印极为相似,而另一半...”他停顿片刻,目光转向窗外的雨幕,“极有可能在太后手中。”

薛宝钗脸色微变:“如此说来,当年先帝之死,还有隐情?”

北静王点点头,缓缓坐下:“我近日翻阅宫中旧档,发现先帝驾崩前几日,曾急召曹寅入宫。曹寅返回江宁后不久暴毙,而曹家被抄家时,有一箱物件不知所踪,说不定就是这玉珏的另一半。”

正说着,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神色慌张地闯进来:“王爷,忠顺王府的人带着圣旨来了!”

众人皆是一震。北静王迅速将玉珏收好,沉声道:“宣。”

忠顺王府的长史趾高气扬地走进来,展开圣旨宣读:“北静王勾结贾家,意图不轨,着即刻革去爵位,押入天牢!贾兰及其族人,一并查办!”

话音未落,贾兰便冷笑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知我等犯了何罪?”

长史皮笑肉不笑:“有人举报,你等私藏先帝遗诏,意图谋反!”

北静王神色镇定:“空口无凭,可有证据?”

“自然有!”长史一挥手,几名侍卫押着一个浑身是血的人进来,贾兰定睛一看,竟是贾府的管家林之孝。林之孝面如死灰,哆哆嗦嗦地从怀中掏出一卷泛黄的纸:“这...这就是遗诏...”

贾兰心中一沉,他一眼便看出那纸张的质地与曹寅旧部作坊的纸张相同,显然是伪造的。但如今人证物证俱在,形势对他们极为不利。

“带走!”长史一声令下,侍卫们上前要拿人。柳湘莲猛地抽出佩剑,挡在贾兰和北静王身前:“谁敢动!”

北静王伸手拦住柳湘莲,沉声道:“不必反抗,我倒要看看,他们能耍出什么花样。”

就这样,北静王、贾兰等人被押往天牢。阴暗潮湿的牢房里,霉味和血腥气扑面而来。贾兰靠着冰冷的墙壁坐下,思索着脱身之计。北静王则在牢中来回踱步,突然,他停住脚步:“我想起一件事,先帝驾崩那晚,李德全曾在曹府附近出现过。”

贾兰眼睛一亮:“李德全?就是现在伺候皇上的那个太监总管?或许他知道些什么。”

然而,还没等他们想出办法,天牢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紧接着,几名狱卒抬着一具尸体进来,竟是林之孝。他面色青紫,显然是被人灭口了。

“死无对证,他们这是要彻底断了我们的活路。”贾兰握紧拳头,心中怒火中烧。

与此同时,皇宫内,养心殿里气氛压抑。皇帝看着案头的“遗诏”,眉头紧皱。李德全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欲言又止。

“你觉得此事如何?”皇帝突然开口。

李德全扑通一声跪下:“陛下,老奴斗胆,这遗诏恐怕有诈。当年先帝驾崩时,曹寅确实奉召入宫,但...”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但老奴亲眼所见,曹寅带进宫的,是一个锦盒,而非遗诏。”

皇帝猛地站起身:“为何现在才说?”

李德全浑身发抖:“太后曾告诫老奴,若敢透露半句,就...”

皇帝脸色阴晴不定,在殿内来回踱步。许久,他咬牙道:“传旨,明日再审北静王等人,朕要亲自过问!”

消息传到天牢,贾兰等人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但他们知道,真正的危机还未解除。太后和忠顺王等人绝不会轻易罢手,而那半块玉珏背后的秘密,更是如同一团迷雾,笼罩在所有人头顶。

夜深了,天牢里万籁俱寂。贾兰躺在冰凉的稻草上,望着头顶狭小的天窗。月光透过铁栅栏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薛宝钗、巧姐儿,想起贾府上下的众人,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查清真相,还贾家一个清白,还北静王一个公道。而在这黑暗的夜空中,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将朝堂内外的各方势力,都卷入了这错综复杂的玉珏迷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