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章 暗室培植,贤名初传

自从那夜与吕不韦秘密会面,并送出夹有枯叶的竹简之后,异人的生活便开始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吕不韦精密的安排下,通过赵康这位看似油滑贪财的小吏,润物无声地渗透进他的日常。

最先改变的是异人的饮食。赵康送来的饭菜不再是冰冷粗糙的粟米,而是热腾腾、香气扑鼻的黍米饭,偶尔还会配上几碟有油水的肉食或蔬菜。他的衣物也换成了新的,虽然依旧是朴素的秦国款式,但料子更舒适,也更保暖。屋子里添置了新的炭盆,让他在深秋的寒夜里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这些改变,让异人感到诧异,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是吕不韦在兑现他的承诺。这种来自外界的温暖和关怀,是他多年以来,在赵国的苦寒之地从未感受过的。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善,更是对他的认可,对他价值的肯定。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收到吕不韦通过赵康秘密送来的书信和物品。信中,吕不韦详细地向他阐述秦国最新的政治局势,分析太子安国君诸子的优劣,介绍朝中重要大臣的背景和立场。他送来新的竹简,不再是乏味的经书,而是最新的各国邸报、战报,甚至是关于秦国法家、儒家、兵家等各派思想的论著。

“公子,这是最新的报纸,刚从秦国那边来的。”赵康在送饭时,压低声音,迅速将一个卷起的帛书塞给异人,同时不忘塞给异人一些吕不韦额外给他的小钱,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容,“您老慢慢看,别着急。”

异人接过帛书,表面上不动声色,等赵康离开后,他立刻回到屋内,急切地展开阅读。多年来,他就像一个被隔绝在世界之外的瞎子,对故国的一切都只能通过零星的传闻来猜测。现在,他终于能系统地了解秦国的情况了。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珍贵的资料。他了解到太子安国君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子嗣,这正是他可以利用的切入点。他了解到太子其他那些兄弟,如赢柱、赢虔等,他们或有母亲的地位倚仗,或有外戚的支持,各有各的势力,也各有各的弱点。他了解到朝中以吕不韦为首的新兴商人势力正试图向政治领域渗透,也了解到范雎等老臣的余威犹在。

吕不韦在信中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指导他如何分析局势,如何评估人物,如何思考策略。他鼓励异人结合自身在赵国的经历,去理解权谋的运作,去思考如何在劣势中寻找机会。

“公子在赵国所受之苦,非常人所能忍。这份经历,便是公子最宝贵的财富。”吕不韦在信中写道,“它让您懂得隐忍,懂得观察,懂得分辨人心。日后归秦,切不可忘记这份经历,它将是公子在秦宫中立足和取胜的关键。”

异人每天除了阅读和思考,也开始按照吕不韦的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一些身体锻炼。他太清楚自己身体的虚弱了,要在秦国那个残酷的环境中生存和争斗,强健的体魄是基础。他在狭小的院中默默地练习剑术,虽然无法与真正的战场相比,但至少能让他找回一丝力量感。

吕不韦还在信中向他提出了一些问题,让他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比如如何取得太子安国君的信任,如何说服华阳夫人收养他,如何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如何在秦国的法家体系中站稳脚跟等等。这些问题,迫使异人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谋划。

他开始向吕不韦回信,通过赵康传递出去。信中,他不再只是一个绝望的质子,而是一个正在努力学习和成长的未来君主。他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的分析,甚至自己的一些想法。吕不韦会仔细阅读他的回信,肯定他的进步,纠正他的不足,进一步指导他的思路。

吕不韦对异人的“投资”,不仅仅是金钱和信息,更是时间、精力和心血。他像培植一棵珍稀的树苗一样,精心呵护着异人,为他施肥,为他除虫,引导他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生长。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秦国咸阳,吕不韦也开始了他“贤名初传”的计划。这部分操作更为隐秘,通过吕氏商行庞大的网络和早就打通的关节进行。

吕不韦的代理人(或许是福伯派遣的亲信,也可能是吕不韦在秦国早有的棋子)开始在秦国士人、宗室、甚至宫廷的某些角落,不动声色地散播关于太子安国君之子异人的消息。

“听说了吗?太子有个儿子在赵国为质,叫异人。”

“哦?哪个?太子儿子那么多,我都记不清了。”

“就是那个生母地位低微,被送去赵国的那个。听说他虽然身处困境,却为人贤能恭谨,待人宽和,在赵国那里还颇有些名声。”

“是吗?质子能有什么名声?不是都被欺负得抬不起头吗?”

“这就不一样了。听说异人公子即便在赵国那般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自己的品德,结交一些正首的士人,对故国更是念念不忘。这等心性,实在难得啊。”

这些消息并非凭空捏造,吕不韦结合了异人在赵国期间的一些真实表现,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夸大。他利用了人们对质子的同情,以及对贤德品质的推崇。他通过各种隐秘渠道,将这些“传闻”送入合适的人耳中,尤其那些与华阳夫人或太子安国君身边有关系的人。

吕不韦也开始以各种名义,向太子安国君、华阳夫人、甚至其他重要的秦国权贵赠送珍稀的礼物。这些礼物往往别具匠心,价值不菲,赠送的时机也颇为巧妙。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异人,但这些礼物传递着吕不韦的善意和财力,也为他日后正式提出收养异人的建议做铺垫。

“姑姑,您看这套楚国进贡的玉器,温润细腻,雕工精湛,真是难得的珍品。”在椒房殿,侍女向华阳夫人展示着一批新收到的礼物。

芈兰在一旁陪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这批玉器,正是通过吕氏商行的人送到这里的。她知道,吕不韦的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个吕不韦,倒是舍得下血本。”华阳夫人捻起一块玉佩,淡淡地说道,眼中带着一丝盘算。她虽然不甚了解吕不韦,但他的财力和手段,以及他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出的“善意”,都让她对这位商人产生了兴趣。

“他并非寻常商人。”芈兰适时地说道,“而且,他似乎对太子在赵国为质的异人公子颇为关注,曾向妾身打听过公子的一些情况。”

华阳夫人听闻此言,动作微顿。她抬头看向芈兰:“哦?他为何会关注一个被遗忘的质子?”

“这妾身便不得而知了。”芈兰巧妙地回避了吕不韦的真正动机,只是引导华阳夫人的注意力,“也许只是商人广结善缘?但妾身听闻,异人公子在赵国虽然处境艰难,却从未做过有损秦国体面的事情,其为人也颇受一些正首之士的赞赏。若非身处那般困境,或许也是个不错的公子。”

芈兰的话,再次将华阳夫人的思绪引向了那个远在邯郸的质子。吕不韦的关注,侧面似乎印证了异人确实有过人之处。一个身处绝境却能赢得赞赏的公子,一个没有复杂背景的公子……这不正符合她选择嗣子的标准吗?

吕不韦的计划,便是如此,多管齐下,暗中运作。在邯郸,他为异人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将其从生存的泥沼中拉出,重塑其心智;在秦国,他则通过各种手段,为异人制造声势,宣传贤名,将其从被遗忘的角落,一步步推向秦国权力中心的视野。

异人,这个曾经绝望的质子,在吕不韦的培植下,正如同破土而出的种子,在暗室之中汲取养分,积蓄力量。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很危险。但他不再孤独,不再无助。他有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一个将他的命运与自己野心紧密相连的商人。

在邯郸简陋的宅院里,异人借着微弱的烛光,阅读着吕不韦送来的邸报,分析着秦国朝堂的变动。他知道,他必须尽快成长,尽快让自己配得上吕不韦在他身上投注的巨大风险和期望。他要成为那件真正能够“争得天下”的“奇货”。而他的贤名,在遥远的咸阳,己如同涟漪一般,在平静的水面下悄然扩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