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章 邯郸城囚,卑微的秦孙

如果说咸阳是权力核心冷酷而高效的运转,是虎狼之秦磨砺爪牙的巨型兵工厂,那么邯郸,赵国的都城,对于秦国的质子而言,就是一座充满敌意和屈辱的囚笼。

这里没有咸阳的巍峨与肃穆,没有秦宫那种冰冷到极致的威严,却有一种同样沉重的气息——那是连年战争带来的疲惫、长平之败留下的伤痕,以及对秦国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仇恨。

异人,这位名义上的秦国公子,如今就居住在这座敌国都城的一处不甚起眼的宅院里。

宅院坐落在邯郸城北一条偏僻的街巷,门口有两名身着赵国兵士服饰的人看守,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监视,是公开的禁锢。

宅院不大,仅前后两进,几间简陋的屋子,院中杂草丛生,枯叶遍地,显然疏于打理。与他在咸阳时作为公子所住过的宽敞明亮的府邸相比,这里简陋得如同贫寒士子的居所,甚至更不如。

正值深秋,邯郸的寒意己透骨。屋子里没有足够的炭火取暖,湿冷的气息似乎能渗透进血肉,带来阵阵刺痛。

异人裹紧了身上单薄的旧袍子,这袍子是几年前从秦国带来时的旧物,洗得发白,磨损起球,早己不合时宜。

他坐在简陋的案前,面前摆着几卷竹简,是他在赵国唯一能获取到的精神慰藉,也是他试图与外界世界,与曾经的知识和思想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

然而,竹简上的文字无论多么精妙深邃,也无法驱散他内心深处那种蚀骨的孤寂与绝望。

他在这里己经许多年了。漫长的岁月像流水一样带走了他的青年时光,也磨平了他初来时可能还残存的棱角。

久到他自己都快忘记了在秦国宫廷里的样子,忘记了自己作为秦国公子应有的尊严。

在赵国人眼中,他不是什么高贵的秦国王孙,不过是一个用来要挟秦国、随时可以利用或丢弃的质子,一个在街头巷尾会被赵国孩童用石子和泥巴追打、口中喊着“秦蛮子”、“白起家的孽种”的泄愤对象。

送来的饭食永远是冰冷且粗劣的。那是赵国人一种无声的侮辱和发泄。

一日三餐,定时送达,分量不多,勉强果腹,滋味寡淡,难以下咽。

看守的士兵,他们态度蛮横,言语粗俗,眼中带着显而易见的轻蔑与敌意,偶尔甚至会故意刁难或施加小范围的虐待。

“秦公子!吃饭了!”粗鲁的喊声从院门传来,带着不耐烦的催促,打破了这囚笼般宅院的寂静。

异人放下手中的竹简,那上面是荀子关于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此刻看来却显得如此遥远和讽刺。

他起身,走到门口。一名身穿赵国士卒服饰的年轻人,脸上带着一丝嘲弄,将一个粗糙的陶碗重重地放在门槛上,里面的粟米饭还冒着一丝冷气,配着一碟腌制得死咸的黑乎乎的咸菜。

“吃吧,慢点吃,省得饿死了我们还得给你收尸。”士兵斜睨了他一眼,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轻蔑和幸灾乐祸。

异人沉默地端起陶碗,低下了头,没有回应。他早己习惯了这种态度,争辩或反抗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招致更多的羞辱,甚至招来无端的毒打。

他回到简陋的屋里,一口一口地咽下冰冷粗糙的食物。食物艰难地滑下喉咙,勉强为他带来生存下去的力气,却无法驱散缠绕心头的苦涩和屈辱。

他回忆起在秦国的时候。虽然生母夏姬地位低微,不受安国君宠爱,他在众多兄弟中也显得不那么突出,但他至少衣食无忧,住在相对宽敞明亮的院落里,有仆役侍奉,可以自由出入,可以接触秦国的名士,学习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可自从被派到赵国为质后,一切都彻底改变了。

他就像一件被秦国遗忘在敌国的无用物品。他写过许多信回秦国,向父王安国君,向那些或许还能想起他的兄弟或宗室求助,希望能改善这里的处境,或者至少能得到一丝来自故国的关怀和慰问。

但大部分信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偶尔有回信,也只是寥寥数语,敷衍了事的问候,不带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他知道,在秦国那些锦衣玉食、追逐权力的兄弟们眼中,他大概己经是个死人了,没有人会为一个远在敌国、没有任何价值的质子浪费时间和精力,更不会有人冒着风险去营救一个被边缘化的存在。

这种被家族遗弃、被国家忽视、被天下人遗忘的感觉,比赵国人的敌意和身体上的寒冷更让他感到彻骨的冰凉。

他在无数个孤寂的夜里,常常会盯着屋顶发呆,心中翻涌着不甘与愤懑。他也是秦国的公子啊!体内流淌着与秦昭襄王、与太子安国君同样的血脉!为何他的命运会如此卑微?为何他要在这里承受这一切?

他曾试图结交一些赵国的士人或官员,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线生机,或者至少能获取一些秦国的消息。

但大多数赵国人对他都避之不及,生怕与他扯上关系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少数愿意与他来往的,也多是抱着好奇或利用的心态,他们在他眼中,始终是一个秦人,一个随时可能为秦国服务的敌人。他在他们眼中,始终是一个被困住的猛兽,既让人忌惮,又让人轻视。

他在邯郸的日子,单调而枯燥,仿佛被遗忘的时间。

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这狭小的宅院屋内度过,或是阅读竹简,试图在古人的智慧中寻找慰藉和力量;或是发呆,任凭思绪飘向遥远的故国和渺茫的未来;或是练习剑术——尽管他知道,在这种囚禁的环境下,即使剑术再高,也无济于事,不过是聊以罢了。

他能感受到墙外邯郸城的热闹:市集上的喧嚣,孩童的嬉笑声,以及偶尔从远处传来的歌舞之声。这些声音,都像是一种遥远的嘲讽,提醒着他与这个世界的隔阂,他仿佛被关在一个看不见的透明牢笼里,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在运转,却无法触及,更无法参与。

他对赵国人的敌意有着切身的体会。有时候,他会在看守稍有松懈的时候,乔装打扮一番,偷偷出门,走在邯郸的街头。

赵国人看到他身上虽然旧但仍透着秦国风格的服饰,或者听到他谨慎压低的口音,眼神立刻会变得警惕,甚至带着毫不掩饰的仇恨。

有一次,几个赵国少年,或许是听说过长平之战的惨烈,或许是家中亲人在秦赵的战争中丧生,认出了他是秦国质子,便远远地冲他吐口水,口中污言秽语,甚至捡起地上的石子和泥块向他砸来。

他没有还手,只是默默地低头,加快脚步离开。那一刻,屈辱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的心,几乎让他窒息。他是一个秦国的公子,未来的王位继承人之一,却连在敌国街头自由行走、不受侮辱的权利都没有。

这种长期的屈辱、孤立和困境,像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磨蚀着他作为王孙的骄傲和锐气,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对秦国那些遗忘他的亲人感到失望透顶,对赵国人的敌意感到刻骨的仇恨,对自己作为人质的无能感到悲哀和愤懑。

他在绝望中挣扎,唯一的希望,就是秦国有一天能强大到让赵国不得不放他回去,或者,他的父亲安国君能奇迹般地想起他这个远在敌国的儿子。

但这个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渺茫,最终化为尘埃。

他开始变得寡言少语,将所有的情绪都压抑在心底,不对任何人流露。

他学会了观察,观察看守士兵的每一个细微表情,观察赵国官员的每一个举动,从中揣测他们的意图和赵国对他的态度。

他学会了隐忍,无论遭受多大的侮辱,都能平静地承受,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痛苦,不给对方更多的乐子。

这些在极端困境中被迫磨练出来的品质——隐忍、观察、伪装、压抑——像冰冷的刀锋一样,缓慢而坚定地重塑着他的性格。

但他此刻并不知道未来。他只觉得,自己就像这深秋庭院里的杂草一样,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默默地生长,又默默地枯萎。

他看不到任何希望,仿佛自己的命运,己经注定要在这里,在这座充满敌意的敌国城池里,悄无声息地走向终结,成为大秦统一六国路上的一个无名注脚。

夕阳西下,最后一抹血红色的余晖穿过窗棂,斜斜地照在异人那瘦削而苍白的面庞上,映出一片凄凉。

他望着窗外,眼中没有光彩,只有一片死灰。作为一个秦国的王孙,他在邯郸的生活,是耻辱,是煎熬,是无尽的等待。

而这份等待,似乎永远不会有尽头,首到死亡将其吞噬。

他不知道,就在这座对他充满敌意的城市里,有一个人,一个来自市井却心怀天下的商人,正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着他,并看到了隐藏在他身上、连他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巨大价值——他是一件“奇货”,一件可以投资、可以运作、可以撬动整个天下格局的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