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1章 时光之重,囚室的刻度

赵国邯郸,“囚苑”府邸深处,那间囚禁着赵姬和她幼子嬴政的石室。距离上一次在院落中遭遇欺凌,己过去数月的光景。对于身处这座孤立囚笼中的人来说,时间不再是以日夜或季节来衡量,而更像是烙印在身心上的刻痕,一道又一道,无声无息,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室内的黑暗是永恒的主宰。它并非仅仅是缺乏光线,而更像是一种拥有实体的存在,压迫着人的感官,让人感到窒息。即使在白日,那高处狭窄的通风口也只能投下勉强分辨明暗的灰蒙,像一只模糊的眼睛,冷漠地注视着室内的一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逃避的复合气味——经年累月的潮湿、石壁上顽固的霉斑、角落里木桶散发出的污秽,以及,属于被囚禁者的,那种长期不见阳光、缺乏清洁的身体所散发出的,令人沮丧的气息。这种味道无孔不入,渗入衣物,钻入毛孔,仿佛要将她们母子彻底同化为这座囚苑的一部分。

寒冷是另一个如影随形的伴侣。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温度,更像是带着恶意的触手,专门往人体最脆弱的地方钻。即使将身上那单薄的衣衫和破旧的被褥裹得再紧,寒意依然像冰冷的蛇一样缠绕着,让她们全身僵硬,关节因为长期处于潮湿和寒冷中而隐隐作痛。夜晚,寒冷尤其难熬,它像一只饥饿的野兽,试图一点点吞噬掉她们仅剩的体温。赵姬常常将嬴政紧紧地搂入怀中,用自己的身体为他抵挡那无孔不入的寒意,但她自身的体温也在流失,两个瘦弱的身体紧贴在一起,却依然难以获得真正的温暖。

饥饿是一种持续的、令人精神涣散的体验。胃部不再像最初那样剧烈地痉挛,而是变成一种钝痛,一种持续的、令人虚弱的空虚感。每天送来的黑粥,依然稀薄、冰冷、难以下咽,分量勉强维持生命所需,却不足以提供任何活力。赵姬看着那碗粥,内心会涌起强烈的恶心和抗拒,但求生的本能和对孩子的责任感又迫使她吞下它。

赵姬在墙壁上用一块尖锐的石子刻划着简单的记号,一道又一道,那是她用来记录时间的唯一方式。刚开始刻划时,她还能清晰地记起每一天的经历,每一次放风,每一次送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号越来越多,墙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刻痕,时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前一天和后一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每一个日子都像一个无限循环的噩梦。刻痕的数量,不仅仅是日子的累积,更是苦难重量的累积,每一道刻痕都像一个无声的控诉,压在她的心头。

“娘……外面……”嬴政,己经可以蹒跚行走,虽然步履还不稳。他偶尔会指着头顶那个狭小的通风口,用含糊不清的童语问着“外面”。他的世界,大部分时间都只有这间石室。他对“外面”的认知,可能只来自于母亲的描述,和偶尔在院落里短暂的停留。

赵姬听到孩子的声音,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心酸。她放下手中的石子,将孩子搂入怀中,用下巴轻轻蹭着他柔软的头发。她知道,自己必须为孩子保持希望,即使这份希望如同这囚室里的光线一样微弱。

“外面……外面有太阳,有花,有草,有很多人……”赵姬用沙哑的声音轻柔地描绘着她记忆中的世界,试图为孩子描绘一个与囚室完全不同的景象。她的声音里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带着对现实的无尽悲哀。

嬴政睁着那双过早显得警觉和深邃的眼睛,认真地听着母亲的描述。他无法真正理解那些词语的含义,但他能感受到母亲声音里的温柔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悲伤。他用小手触摸着冰冷的墙壁,感受着粗糙的石块,似乎在试图理解母亲描绘的世界与他所处的世界之间的差异。

他们的互动很多时候是沉默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轻轻的抚摸,都传递着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和相互的依赖。赵姬通过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爱和安慰,嬴政则用依恋和无声的陪伴回应母亲。在囚室这个极致孤独的环境中,他们是彼此唯一的依靠。

送饭的时间是囚室里少有的“事件”。每一次门打开,狱卒那张麻木不仁的脸出现在眼前,都像是一次例行的羞辱。狱卒们对囚犯的痛苦视而不见,他们的眼中只有完成任务的麻木和对囚徒的轻蔑。他们不会与赵姬多说一句话,他们的动作粗暴而冰冷,将食物扔下,然后迅速关上门。

“哐当!”门闩落下的声音,像一声沉闷的叹息,将她们重新隔绝在黑暗和饥饿之中。这种日常性的屈辱,日复一日,积累在赵姬的心中,化为对施暴者的憎恨,对囚苑的憎恨,对赵国的憎恨。

赵姬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她对异人和吕不韦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是她和孩子能够回到秦国的唯一希望,她依赖着他们的力量。另一方面,正是他们的野心和计划,将她和孩子置于如此危险和苦难的境地。她思念异人,思念他曾经给予的温暖,但也怨恨他的离去。她对吕不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有过去的情感纠葛,又有现在命运相连的无奈,以及对他人手腕的忌惮。这些复杂的情感在她内心深处纠缠不清。

她最强烈的情感是对孩子的爱和保护欲。她看到嬴政在囚苑中一天天长大,身体瘦弱,眼神警觉,心中既心疼又感到骄傲。她知道这些经历将永远地塑造他,她在尽力保护他免受更深的伤害,也在尽力给他传递一点人性的温度和对外面世界的认知。

嬴政在这个单调而严酷的环境中成长着。他学会在黑暗中辨别方向,他的听觉和触觉可能比在正常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加敏锐。他对狱卒的声音和脚步声非常敏感,会本能地靠近母亲。他用小手触摸着墙壁粗糙的质感,感受着地面的冰冷,这些是最原始的感官体验,构成了他对世界的最初认知。他在母亲怀里,感受到她心跳的节奏,感受到她传递来的爱、恐惧、悲伤和压抑的愤怒。这些情感,像无声的语言,塑造着他幼小的心灵。他学会了沉默地观察,沉默地忍耐,这些都是囚苑教会他的生存之道。

吕不韦在遥远的秦国,忙碌于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他知道赵姬母子还活着,被关在赵国的囚苑里,处境艰难。但他很难获得更具体的消息,那些通过隐秘渠道传来的信息总是断断续续,模糊不清。他得知她们遭受苦难,特别是嬴政曾病重垂危的消息,心中焦急万分,寝食难安。但他也清楚,在秦国没有足够的权势,任何营救都是空谈。他只能将这份担忧和无力深埋心底,更加疯狂地在秦国的政治漩涡中向上攀爬。每一次在朝堂上取得胜利,每一次巩固自己的权势,他都会想到远在赵国的妻儿,这将他的野心和权谋染上了一层遥远的、痛苦的色彩。

在邯郸囚苑阴暗的石室里,时间在饥饿、寒冷、黑暗和沉默中艰难地流逝。墙壁上的刻痕越来越多,记录着她们在这里度过的漫长岁月。赵姬抱着嬴政,感受着他小小的身体在她怀里慢慢长大,感受到他眼神中日益增加的警觉和深邃。囚室是她们的炼狱,也是塑造未来秦始皇的最初熔炉。那些无声的苦难,那些刻在身心的印记,将成为他未来权力的基石,也是他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在这令人窒息的压迫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等待着那遥远的、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