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八章:暗潮涌动

秋风裹挟着银杏叶掠过医院长廊,将金黄的碎影洒在白大褂上。我揉了揉发酸的脖颈,合上手中关于腹腔镜技术革新的文献。自上次经皮肝穿刺胆道射频消融术成功后,科室的工作日渐繁忙,新的挑战也悄然而至。

清晨的交接班会上,莫主任神色凝重地调出一份新病例。“患者是名三十五岁的建筑工人,脾破裂伴腹腔大出血,外院转诊时己经出现休克症状。”大屏幕上晃动的CT影像显示,脾脏几乎碎裂成数块,血液像墨渍般浸透了腹腔。“常规开腹手术创伤太大,患者可能撑不过麻醉,但我院尚未开展过腹腔镜下脾切除术。”

会议室陷入沉默,只有空调外机的嗡鸣在回响。我想起上个月在上海参加学术会议时观摩的一场高难度腹腔镜手术,主刀医生仅凭三个小孔,就完成了复杂的脏器切除。“或许可以尝试腹腔镜手术。”我翻开笔记本,“利用trocar穿刺建立气腹,通过高清镜头和操作器械,能将创伤降到最低。”

“小林,这可不是过家家。”一位资深医生皱眉道,“腹腔镜下脾蒂处理稍有不慎,就是汹涌的出血,咱们连应急方案都没有!”反对声此起彼伏,我却注意到莫主任若有所思的眼神。最终,主任拍板决定:“三天后手术,组建专项小组,务必做好万全准备。”

散会后,我带着小杨和器械科的同事首奔手术室。无影灯下,我们将猪脾脏固定在模拟手术台上,反复练习腹腔镜下的切割、缝合和止血。每一次器械的卡顿、视野的偏移,都被记录下来改进。小杨的额头沁满汗珠,握着操作杆的手却愈发沉稳:“林老师,要是能把超声刀的角度再调小两度,或许能避开脾动脉分支。”

就在手术筹备进入倒计时时,意外发生了。麻醉科王主任匆匆找到我:“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异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超出正常范围两倍。”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凝血障碍意味着术中一旦出血,将极难控制。

深夜的办公室里,我盯着检查报告,手指无意识地着桌边的镇纸。小杨抱着一摞文献推门而入:“林老师,我查到国外有案例在术前使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改善凝血功能,不过费用高昂,患者家属......”他的声音戛然而止。我们都知道,那位躺在病床上的建筑工人,妻子早逝,独自抚养着正在读高中的女儿。

第二天,我在病房见到了患者的女儿小雨。十八岁的姑娘眼睛红肿,校服袖口磨得起球,却挺首脊背说:“医生,我爸是家里的顶梁柱,只要有一丝希望,我砸锅卖铁也要治。”她从书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这是我整理的爸爸的病历和用药记录,还有学校老师同学凑的捐款......”

我握着那本字迹工整的笔记本,心里五味杂陈。回到科室后,我召集团队开会:“我们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为患者寻找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经过讨论,我们决定联系药企申请慈善赠药,同时与血库协调,提前储备血小板和冷沉淀。

手术当日,手术室的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我深吸一口气,将气腹针缓缓刺入患者腹部。镜头里,破碎的脾脏像朵枯萎的暗红玫瑰,鲜血正从撕裂处汩汩涌出。“吸引器,保持视野清晰!”我操控着器械,小心翼翼地分离粘连的组织。突然,超声刀触及的瞬间,脾动脉喷射出一道血柱,监护仪的警报声骤然响起。

“加压输血!准备阻断钳!”我屏住呼吸,在血雾中精准定位血管断端。豆大的汗珠顺着护目镜边缘滑落,模糊了视线。小杨及时递来纱布,声音虽紧张却坚定:“林老师,右侧还有0.5厘米安全距离!”在团队的紧密配合下,我终于成功夹闭血管,完成脾脏切除。

当确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我瘫坐在更衣室的长椅上,双腿像灌了铅般沉重。门外传来小雨的啜泣声:“爸爸,您挺过来了......”透过门缝,我看见她握着父亲的手,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勾勒出温暖的轮廓。

这次手术的成功,让科室在腹腔镜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质疑声。院务会上,有领导提出:“高风险手术虽然彰显技术实力,但一旦失败,医疗纠纷和舆论压力难以承受,是否应该谨慎开展?”面对质疑,我据理力争:“医学的进步本就伴随着风险,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固步自封,那才是对患者最大的不负责任。”

深秋的一个傍晚,我在办公室整理新的科研资料。小杨抱着一摞患者感谢信走进来:“林老师,又有三位外地患者点名要做腹腔镜手术。”窗外的银杏叶簌簌飘落,我望着那些字迹真诚的信件,突然明白,医者之路或许布满荆棘,但每一次突破,都是为生命点亮一盏灯。未来,无论暗潮如何涌动,我们都将坚定地守护这份医者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