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盛夏,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莫高窟的游客络绎不绝,而敦煌市医院的急诊大厅却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这天中午,一辆急救车风驰电掣般驶入医院,担架上躺着一位特殊的患者——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商人穆拉特,他在敦煌旅游时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呕吐不止的症状。
"患者血压80/50mmHg,心率130次/分,腹部膨隆,初步判断为消化道穿孔!"随行的导游焦急地用英语向接诊医生喊道。林峰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到急诊室,他发现患者不仅病情危重,语言沟通也成了大问题。尽管穆拉特的随行人员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但涉及到复杂的医学术语,理解上仍存在很大障碍。
"先稳定生命体征,准备腹部CT检查!"林峰果断下达指令。他随即联系医院的翻译团队,同时打开手机上的翻译软件,尝试与患者沟通。通过艰难的交流,林峰得知穆拉特患有多年的胃溃疡病史,但并未规律治疗。结合检查结果,CT影像显示胃窦部有明显的穿孔迹象,大量气体和渗出物扩散至腹腔,情况十分危急,必须立即进行手术。
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穆拉特的家属远在哈萨克斯坦,无法及时签署手术同意书。林峰迅速启动医院的紧急医疗救治预案,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后,决定特事特办,先行手术抢救生命。他向穆拉特及其随行人员详细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通过翻译反复沟通,最终获得了患者的同意。
手术室里,林峰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进行术前准备。考虑到患者的特殊情况,麻醉科制定了精细化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安全。"穿孔修补术看似常规,但患者目前处于休克状态,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极差,术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林峰在术前再次向团队强调。
手术顺利开始,当打开腹腔的瞬间,一股浓烈的臭味扑面而来,胃窦部可见一个首径约2厘米的穿孔,周围组织己经严重炎症水肿。林峰小心翼翼地清理腹腔内的污染物,仔细缝合穿孔部位,并进行了彻底的腹腔冲洗。手术过程中,穆拉特的血压一度出现波动,林峰沉着应对,及时调整治疗措施,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奋战,手术终于成功完成。
术后,穆拉特被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林峰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患者身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他还特意安排了懂英语的护士进行护理,同时联系国际医疗部,协助与穆拉特远在哈萨克斯坦的家属沟通。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穆拉特的病情逐渐稳定,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一周后,穆拉特终于脱离了危险期。当他清醒过来,看到守在床边的林峰时,眼中满是感激之情。尽管语言不通,但他紧紧握住林峰的手,用哈萨克语不断道谢。为了让穆拉特更好地恢复,林峰还特意咨询了营养师,根据哈萨克族的饮食习惯,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在穆拉特住院期间,林峰了解到哈萨克斯坦当地医疗资源相对有限,许多消化道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开展跨国医疗合作,为丝路沿线国家的患者提供帮助。他迅速与医院领导沟通,得到了大力支持,并开始积极筹备相关事宜。
经过多方协调,敦煌市医院与哈萨克斯坦的多家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协作关系。林峰带领团队定期开展跨国远程会诊,为哈萨克斯坦的疑难病症患者提供诊疗建议。同时,他还组织专家团队前往哈萨克斯坦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到异国他乡。
穆拉特康复出院那天,特意为林峰和医护团队送上了一面锦旗,上面用中哈双语写着:"丝路相连,医心相通"。他激动地说:"敦煌不仅有美丽的莫高窟,更有像林峰医生这样的好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这次跨国救援行动,不仅挽救了穆拉特的生命,更成为了敦煌市医院开展国际医疗合作的起点。在林峰的推动下,医院陆续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丝路沿线国家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起了一条跨国医疗救援的"新丝路"。
敦煌,这座古老的丝路重镇,在新时代又赋予了医疗事业新的使命。林峰和他的团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无国界的大爱精神,让丝路医心在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中熠熠生辉,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