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四十八章 跨越代际的医学传承

敦煌的春天总是裹挟着沙枣花的甜香,轻柔地拂过敦煌市医院的每一扇窗户。在普外科示教室里,二十余名年轻医生和实习生围坐在会议桌前,目光聚焦在大屏幕上——那里正播放着林峰团队上个月完成的一例高难度小肠癌手术全程录像。

"注意看这个细节,当分离肿瘤与肠系膜上静脉时,器械的角度必须保持30度。"林峰用激光笔指着画面,"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大出血。"他转身看向后排新来的规培生,"小张,你来分析下,此时为什么选择超声刀而不是电刀?"

年轻医生紧张地站起来,声音微微发颤:"因为超声刀的热损伤范围小,能减少对血管壁的灼伤,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回答正确。"林峰露出欣慰的笑容,"医学就像精密的机械表,每个零件都至关重要。"他合上笔记本,神情变得严肃,"今天要和大家宣布一件事——下个月,我将卸任普外科主任一职。"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住院医师王婷忍不住问:"林主任,是要调走了吗?"

"不,我会继续留在临床一线。"林峰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鸣沙山,"这些年,看着你们从青涩的医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生,我很欣慰。是时候把科室交给更年轻的团队,让新鲜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卸任仪式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医院礼堂座无虚席,不仅有本院的医护人员,还有从肃北、阿克塞赶来的同行。院长在致辞中感慨:"林峰主任在任期间,普外科从只能开展基础手术,发展到能独立完成胃癌、肠癌等西级手术;他主导建立的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了周边五个县市;更重要的是,他为敦煌培养了整整两代优秀的外科医生。"

当林峰接过"终身荣誉主任"的牌匾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他的目光扫过前排坐着的年轻医生们——乌兰己经能独立完成甲状腺手术,苏和在腹腔镜技术上颇有建树,张晓薇的科研论文登上了核心期刊。这些曾经的"学生",如今都己成为科室的中流砥柱。

"医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林峰的声音有些哽咽,"我还记得刚回敦煌时,这里连一台像样的腹腔镜设备都没有。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科室走到了今天。但记住,技术会不断更新,唯有医者的初心不能改变。"

卸任后的林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疑难病例会诊中。他开设了"林峰名医工作室",每周固定时间为基层医生开展远程教学。在一次针对乡镇卫生院的培训课上,他展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从医以来遇到的每一个特殊病例:"这些笔记不是我的私有财产,而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共同财富。"

一天清晨,林峰正在工作室指导年轻医生分析病例,突然接到肃北县人民医院的紧急求助。一位68岁的蒙古族老人因胆囊结石嵌顿,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情况危急。当地医生尝试内镜取石失败,请求支援。

"我马上过来。"林峰放下电话,习惯性地抓起白大褂。身旁的张晓薇拦住他:"林老师,让我们去吧。您指导,我们实操。"

看着学生坚定的眼神,林峰欣慰地点点头。在他的远程指导下,张晓薇团队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微创技术,成功取出结石并疏通胆管。手术结束后,张晓薇通过视频向他汇报:"林老师,手术很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做得好!"林峰的脸上洋溢着骄傲,"记住,每一次手术都是对生命的承诺。"

这个春天,敦煌市医院迎来了一批新的医学生。在迎新会上,林峰作为特邀嘉宾发言:"你们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也选择了一份无比崇高的事业。在这里,我想分享三句话——永远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永远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

课后,一位年轻的医学生怯生生地递上笔记本:"林主任,能给我签个名吗?您是我的偶像。"林峰接过本子,写下"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八个字,"这不仅是我的签名,更是我们共同的誓言。"

暮色渐浓,林峰漫步在医院花园。远处,示教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年轻医生们正在讨论病例;手术楼的窗户透出点点光亮,那是夜班医护在守护患者的平安。敦煌的春天,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医者的接力中,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而林峰,这位始终站在医学传承之路上的引路人,将继续用他的智慧与情怀,照亮更多年轻医者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