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莫高窟的飞檐上,也照亮了敦煌市医院普外科办公室的窗台。林峰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医院,桌上堆满了新一天的病历和会诊申请。就在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起,是苏贝县人民医院院长巴图打来的紧急电话。
“林主任,我们这里有个棘手的病例!”巴图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焦急,“一位72岁的蒙古族老人,反复腹痛呕吐,初步检查怀疑是小肠梗阻,但具体病因难以确定。老人还有严重的心脏病和糖尿病,我们实在没有把握处理。”
林峰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复道:“别着急,我马上安排远程会诊。你们先完善腹部CT和相关检查,把所有资料准备好。”挂断电话后,他迅速联系医院的远程医疗中心,调试设备,同时通知普外科骨干医生集合。
一个小时后,远程会诊准时开始。屏幕那头,苏贝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详细汇报着病情,展示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林峰盯着CT影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从影像上看,小肠有明显扩张,梗阻部位可能在回肠末端。”他分析道,“但还不能排除肿瘤导致梗阻的可能性。”
双方医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出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案。林峰凭借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患者最近体重有无明显下降?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如何?”当得知患者近三个月体重下降了10公斤,且癌胚抗原指标异常升高时,他果断建议:“尽快安排手术探查,很可能是小肠肿瘤引起的梗阻。如果继续保守治疗,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苏贝县人民医院的手术条件有限,且缺乏处理复杂小肠肿瘤手术的经验。巴图在电话中无奈地说:“林主任,我们知道手术是唯一的希望,但实在没有足够的把握。”
“我带队过去。”林峰没有丝毫犹豫,“我们马上组织一个专家团队,携带必要的设备,今天下午就能赶到。”他迅速向医院领导汇报情况,得到支持后,立即召集了由胃肠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组成的8人医疗团队,准备好手术器械和急救药品,乘坐救护车紧急赶往肃北。
三个小时的车程,团队成员在车上也没闲着。林峰组织大家再次讨论手术方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况制定应急预案。他特别强调:“患者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极大。术中要尽量缩短时间,减少创伤,术后的监护治疗也至关重要。”
抵达苏贝县人民医院时,己是傍晚时分。来不及休息,林峰首接来到病房查看患者。老人躺在病床上,虚弱地呻吟着,家属围在床边,眼神中充满焦虑和期待。“放心,我们会尽全力救治。”林峰用简单的蒙语安慰着老人和家属,随后开始详细的体格检查。
手术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林峰和当地医生再次核对手术方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麻醉科主任亲自为患者实施麻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手术台上,林峰全神贯注,手中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皮肤。正如他所料,术中发现回肠末端有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己经完全堵塞肠腔,部分肠管出现了坏死。
“切除病变肠段,进行肠吻合。”林峰冷静地下达指令。手术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分离、切除、吻合,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手术终于顺利完成。当林峰宣布手术成功时,手术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为手术的成功,也是为跨越千里而来的医疗团队。
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林峰带领团队守在病床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过三天三夜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各项指标逐渐好转。当老人第一次露出笑容,用蒙语向医护人员表达感谢时,林峰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
这次紧急救援行动,不仅挽救了老人的生命,也让肃北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受益匪浅。林峰利用手术间隙,为当地医生进行现场教学,讲解小肠肿瘤手术的要点和技巧。他还与巴图院长商议,进一步加强两院之间的医疗协作,建立常态化的远程会诊和技术帮扶机制。
“林主任,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巴图紧紧握住林峰的手,“你们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希望。以后我们遇到疑难病例,心里就有底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林峰微笑着说,“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守护好每一位患者的健康。”
在返回敦煌的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戈壁滩上,为这次紧急救援行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林峰望着窗外,心中充满感慨。他知道,作为一名医生,自己的使命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要搭建起连接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桥梁,让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而这条道路,他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守护生命的希望而不懈努力。
此后,敦煌市医院与苏贝县人民医院的合作更加紧密。每月定期的远程学术交流、每季度的现场技术指导、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建立……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造福了更多基层百姓。而林峰,也依然忙碌在临床一线和帮扶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的初心和担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温暖人心的医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