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蝉鸣在树梢间烦噪地响着,医院花园里的花朵被烈日晒得有些蔫巴。普外科的办公室里,我正和陈辉讨论着一位患者的术后康复方案,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紧急通知!有重大交通事故,大量伤员即将送达,普外科全体待命!”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陈辉和我对视一眼,迅速站起身来,刚刚还在讨论的病例资料被随手搁置在一旁。
不到十分钟,医院的急诊通道就被救护车的鸣笛声填满。一辆接一辆的救护车呼啸而至,担架上躺着的伤员们,有的血肉模糊,有的面色苍白,痛苦的呻吟声和家属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急诊大厅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小林,你负责那名腹部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陈辉一边指挥着护士搬运伤员,一边对我喊道。我快步走到指定的担架旁,看到患者腹部的伤口处还在汩汩地往外冒血,伤口边缘参差不齐,显然是受到了巨大的外力撞击。 我迅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极低,心率快得几乎摸不清脉搏。“快,建立静脉通道,加压输血!通知手术室准备紧急剖腹探查!”我大声下达着指令,同时熟练地为患者进行伤口初步包扎。
手术室里,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无影灯亮得刺眼,手术器械在护士的传递下闪烁着寒光。我握着手术刀的手不再像从前那样颤抖,此刻的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拯救眼前这条生命。
然而,手术进行到一半时,意外发生了。患者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心电监护仪发出尖锐的警报声。“不要慌!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我大声喊道,同时开始按压患者的胸口。每一次按压,都倾注着我对生命的渴望和坚持。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汗水顺着我的额头滑落,模糊了我的视线。终于,在持续的心肺复苏和药物的作用下,患者的心脏重新跳动了起来,监护仪上的线条再次有了规律的波动。我长舒一口气,继续投入到手术中。
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手术终于顺利完成。当我走出手术室时,看到外面的走廊里,伤员的家属们或坐或站,眼神中充满了焦急和期待。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然而,危机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一位伤员的家属突然情绪失控,冲进了医生办公室。
“你们是怎么治疗的!我儿子的伤口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家属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绝望,他一把抓住我的衣领,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我试图安抚他的情绪:“叔叔,您先别激动,我们一首在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伤口出现一些反复是正常的……”
“正常?你们别想糊弄我!我儿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们没完!”家属根本听不进去我的解释,情绪愈发激动。
这时,莫主任及时赶到,他轻轻地拉开家属的手,语气沉稳而坚定:“我们理解您的心情,但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救治您的儿子。现在我们需要冷静下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莫主任带着家属去查看患者的病历和检查报告,耐心地向他解释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在莫主任的安抚下,家属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这件事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面对患者和家属时,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沟通能力。
在处理完这次重大事故伤员的治疗工作后,科室里的气氛却并没有轻松多少。陈辉的状态越来越不对劲,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工作时也常常走神。
有一次,在查房时,他竟然把患者的药给开错了。虽然及时发现并进行了纠正,但这件事情还是引起了科室的高度重视。
我找到陈辉,关切地问他:“辉哥,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有什么事情别一个人扛着。”
陈辉苦笑着摇了摇头:“小林,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最近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每天面对这么多生死离别,我真的有些力不从心了。”
我看着陈辉疲惫的面容,心里一阵心疼。我知道,作为一名普外科医生,我们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我没想到,一向坚强的陈辉,也会有这样脆弱的一面。
我把陈辉的情况告诉了莫主任,莫主任决定暂时让陈辉休息一段时间,调整一下状态。同时,他组织了一次科室内部的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给大家分享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次活动中,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有人讲述了自己成功抢救患者后的喜悦,也有人倾诉了面对患者离世时的痛苦和自责。通过这次交流,我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压力,只是大家都习惯了把这些情绪藏在心底。
“我们是医生,我们的职责是拯救生命,但我们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内心。”莫主任在活动结束时说道,“只有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健康了,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经历了这次危机时刻,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不断提升自己,更要在心理上强大起来,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始终保持一颗坚定而温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