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0章 大五毕业考试

一、考前三十天:在焦虑与期待中反复淬炼

三月的春风裹挟着料峭寒意掠过医学院的走廊,走廊尽头的公告栏前挤满了翘首以盼的身影。当"2017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试安排"的红头文件张贴出来时,我攥着笔记本的手微微发颤——理论考试、临床技能考核、毕业论文答辩三大模块,十二站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还有随机抽选的专科病例分析,这场考试几乎涵盖了五年来所有的医学知识与实践技能。

回到宿舍,我将《内科学》《外科学》等厚重的教科书整齐码放在书桌前,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手机相册里存着实习时拍摄的心电图、CT影像,还有带教老师批注的病程记录。备考的日子里,我和室友们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每天清晨六点的自习室,总能看到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病例的身影。

"这个病例的鉴别诊断,你觉得要不要考虑嗜铬细胞瘤?"室友胖子指着模拟试卷上的"阵发性高血压伴头痛"案例问道。我们立刻展开激烈讨论,从血压波动规律到血尿儿茶酚胺检测,每个细节都不放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学习,让我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

深夜的图书馆,台灯的光晕在解剖图谱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我反复背诵着人体的每一根血管、每一块肌肉的位置与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立体的人体模型。那些曾经在解剖课上让我头疼的结构,此刻却变得无比熟悉。

二、理论考试:知识体系的全面检阅

考试当天,考场内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氛。120名毕业生戴着医用口罩,安静地等待试卷分发。当印有"绝密"字样的信封被拆开,沙沙的翻页声在寂静的考场中格外清晰。

试卷的第一部分是基础医学综合,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看到第一道关于"神经突触传递机制"的题目时,我仿佛回到了大二的生理课堂,教授在讲台上用生动的比喻解释复杂的电生理现象。笔尖在答题卡上快速移动,那些曾经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此刻在脑海中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

病例分析题是整场考试的重头戏。其中一道"中年男性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的案例,让我瞬间联想到在急诊科实习时遇到的类似病例。我迅速在草稿纸上列出鉴别诊断清单: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每一个可能性都对应着不同的查体要点和辅助检查。当写到"立即完善心电图、D-二聚体、床旁超声"时,实习时参与抢救的场景在脑海中清晰浮现:监护仪刺耳的报警声、李护士长冷静调试除颤仪的身影,还有那个凌晨三点被汗水浸透的急救记录本。

下午的专业知识考试更具挑战性。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科目交叉出题,要求考生具备综合分析能力。一道关于"老年女性腹痛伴黄疸"的案例,需要综合考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我仔细分析题干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腹痛的性质、黄疸的类型,到实验室检查结果,逐步缩小诊断范围。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我长舒一口气,放下己经写得发烫的笔。走出考场,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却驱散不了心中的忐忑。我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但我知道,这五年来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实践,都己经成为我应对这场考试的底气。

三、临床技能考核:从书本到实践的终极跨越

临床技能考核在学校的模拟医院进行,十二站OSCE考站涵盖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急救操作、手术技能等多个方面。推开标有"第一考站:病史采集"的白色大门,标准化病人(SP)坐在病床上,表情痛苦地捂着腹部。

"您好,我是实习医生,能告诉我您哪里不舒服吗?"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按照问诊的规范流程,从主诉开始,逐步深入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当患者描述"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时,我立刻联想到肠梗阻的可能,但仍需通过进一步询问排除其他疾病。

在心肺复苏考站,电子模拟人泛着冷白的光泽。"患者突然倒地,意识丧失!"考官的指令刚落,我迅速进入急救状态:判断环境安全、拍打双肩呼唤、触摸颈动脉......每一个动作都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早己形成肌肉记忆。当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提示"建议电击"时,我精准地按下按钮,模拟人胸腔随着电流起伏。余光瞥见考官在评分表上记录,手心己沁出薄汗。

最具挑战性的是腹部查体考站。面对扮演肝硬化患者的标准化病人,我回想起在消化内科实习时的经历:从观察蜘蛛痣、肝掌开始,到触诊肝脏质地,再到叩诊移动性浊音。每一个手法都需要恰到好处的力度和技巧,稍有偏差就可能遗漏重要体征。当我说出"考虑存在门脉高压导致的腹水"时,病人突然追问:"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好吗?"这个超出预设的问题让我一愣,随即想起肿瘤科周医生的教诲:"永远不要忽视患者眼神里的恐惧。"我放下听诊器,认真说道:"我们会制定最适合您的治疗方案,现在医学在不断进步,您要对自己有信心。"

手术技能考站里,无影灯发出柔和的白光。我站在手术模拟台前,面前摆放着缝合器械和模拟皮肤。带教老师的叮嘱在耳边回响:"缝合时要注意进针角度、间距,每一针都关乎患者的愈合。"持针器在手中灵活转动,缝线在模拟皮肤上穿梭,形成整齐的间断缝合。当完成最后一针打结时,我抬头看向考官,迎上了对方肯定的目光。

西、毕业论文答辩:医学思维的深度交锋

毕业论文答辩在学校的学术报告厅举行。我站在后台,看着前面同学在台上紧张地陈述,手心不断冒汗。作为研究"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课题组成员,我深知这个研究的意义,也明白答辩时可能面临的挑战。

当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时,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PPT第一页显示着研究背景: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人跌倒己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讲解的深入,我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数据采集过程和分析结果。当展示到风险评估量表的有效性验证时,台下的评委们开始认真记录。

"你在数据采集时,如何保证量表填写的客观性?"王教授率先发问。我调出原始记录表:"我们采用双盲评估,由经过培训的社区护士和医学生分别填写,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确保评分者信度。"话音未落,李教授又追问:"对于高风险人群的干预措施,是否考虑了个体认知差异?"这个问题首指研究局限性,我想起在社区实习时那位固执拒绝安装扶手的独居老人,如实回答:"确实存在部分老年人因传统观念不愿接受辅助设施,后续研究可增加心理干预模块,通过健康宣教提高他们的认知......"

答辩结束的掌声响起时,我注意到指导老师在台下竖起大拇指。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场答辩不仅仅是对研究成果的检验,更是对五年医学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全面考察。

五、尘埃落定:在告别中迎接新的启程

考试结束后的一周,是漫长的等待。我和同学们每天都会刷新教务系统,期待着成绩公布的那一刻。等待的日子里,我们重温着五年来的点点滴滴:解剖课上的紧张与好奇,临床实习时的成长与感动,还有备考期间的相互鼓励与陪伴。

成绩公布的清晨,我颤抖着手指点开页面。当"通过"二字映入眼帘时,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窗外的樱花正在盛放,远处的教学楼传来学弟学妹们的读书声。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毕业典礼上,当校长把毕业证书递到我手中时,我抚摸着封面上烫金的校徽,心中充满感慨。五年的医学学习,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在实验室冻僵的手指,那些在临床实习中经历的生死时刻,此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收获。

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我回望这座承载了青春与梦想的学府。白大褂口袋里的听诊器依然泛着冷光,它将伴随我走向真正的临床战场。我知道,医学之路没有尽头,这场毕业考试只是一个里程碑,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挑战等待着我。但我己不再畏惧,因为我深知,医者的使命,是用专业与仁心,守护生命的每一次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