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银杏叶还未泛黄,我己穿着崭新的白大褂,站在市立医院的门诊大厅里。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大西学生,为期八个月的实习生涯,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在消毒水的气味中缓缓翻开。这段充满挑战与感动的旅程,不仅重塑了我的医学认知,更让我触摸到生命的温度与医者的责任。
一、初入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激烈碰撞
(一)呼吸内科:听诊器里的生命韵律
在呼吸内科报到的第一天,带教老师陈医生递给我一个听诊器:"先去病房听十个人的肺部呼吸音,半小时后回来汇报。"握着冰凉的听诊器,我走进32床的病房。78岁的张奶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课本上描述的"过清音""呼气延长"等体征,此刻却像谜语般难以解读。当我把听诊头贴在她后胸壁时,混杂的呼吸音、痰鸣音与心跳声交织在一起,让我完全无法分辨。
"听呼吸音要分区域,对比双侧异同。"陈医生示范时,手指精准地落在肩胛间区,"你听,这里的呼吸音减弱,伴有散在湿啰音,符合支气管炎症表现。"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每天跟着查房,反复练习听诊。当终于能准确区分哮鸣音和湿啰音时,那种突破瓶颈的喜悦难以言表。
(二)急诊科:生命的竞速场
急诊科的轮转彻底打破了我对医院的想象。这里没有固定的工作节奏,永远处于备战状态的急救设备,此起彼伏的呼叫铃声,推着担架车疾行的医护人员,构成了独特的急诊图景。
某个夜班,120急救车送来一位因胸痛就诊的中年男性。心电监护仪显示室性早搏,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准备除颤仪!建立静脉通路!"李护士长的声音冷静而果断。我站在抢救床旁,看着主治医师有条不紊地下达医嘱,护士熟练地进行静脉穿刺,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当除颤仪的电极板接触患者皮肤的瞬间,我屏住了呼吸——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参与抢救生命的战斗。
凌晨三点,抢救室暂时恢复平静。李护士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开始给我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流程:"在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从患者入院到开通血管,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她工作服口袋里露出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急救要点和患者信息,这些细节深深震撼了我。
二、科室轮转:多维度的医学探索
(一)外科手术室:无影灯下的专注与敬畏
在普外科实习时,我第一次走进手术室。换上刷手服、戴上口罩帽子的那一刻,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无影灯下,主刀医生的双手在血肉间灵巧游走,器械护士与术者配合默契,传递器械的动作如舞蹈般流畅。
在一台阑尾切除术中,我作为器械助手负责传递手术器械。起初,我因紧张而手忙脚乱,甚至差点递错止血钳。"别慌,每个器械的使用顺序都有规律。"带教的王医生轻声提醒。经过多次观摩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手术配合的要领,也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在手术中的重要性。
(二)妇产科:生命诞生的喜悦与责任
妇产科的实习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张力。在产房见习时,我见证了新生命的降临。当听到婴儿第一声啼哭时,那种震撼难以用言语形容。但喜悦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
一天深夜,一位孕妇因胎盘早剥被紧急送入手术室。术中出血凶猛,血压持续下降。"准备自体血回输!联系血库备血!"主刀医生的声音沉稳有力。我看着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抢救,深刻体会到产科医生肩上的责任——她们守护的不仅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三)神经内科:大脑奥秘的探寻之旅
在神经内科,我接触到各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连喝水都很困难。"这种震颤不仅影响生活,更会打击患者的心理。"带教的刘医生说,"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在参与病例讨论时,我学会了通过神经系统查体来定位病变部位。从简单的肌力检查到复杂的病理反射测试,每一个体征都像拼图的碎片,帮助我们还原疾病的全貌。这种抽丝剥茧的诊断过程,让我深深着迷。
三、人文关怀:医学的温度与力量
(一)肿瘤科:生命终末期的温柔守护
肿瘤科的走廊总是弥漫着压抑的气氛。在这里,我见证了太多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一位患有晚期肺癌的年轻患者让我深受触动。他每天都会在病房的白板上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即使化疗让他痛苦不堪,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带教的周医生教会我如何与临终患者沟通。"不要急于说安慰的话,有时候,安静的倾听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在一次查房时,我看到周医生握着患者的手,耐心倾听他讲述年轻时的故事。那一刻,我明白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抚慰心灵。
(二)儿科:用耐心与爱心搭建信任桥梁
儿科实习是对沟通能力的巨大考验。面对哭闹不止的小患者,课本上的问诊技巧往往失效。我学着带教老师的样子,在口袋里装些小贴纸和卡通徽章,用童趣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渐渐地,我发现只要建立起信任,孩子们就会乖乖配合检查。
有个叫乐乐的白血病患儿,每次见到穿白大褂的人都会害怕。我每天抽空陪他玩积木,给他讲绘本。当他第一次主动伸出胳膊让我抽血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儿科,爱心与耐心有时比医术更重要。
西、实习中的挑战与成长
(一)高强度工作下的身心考验
实习的工作强度远超预期。白班从早上八点持续到晚上六点,夜班更是长达16小时。长时间的站立和精神高度集中,让我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有一次连续工作36小时后,我在写病程记录时差点睡着。但看到身边的带教老师和护士们始终保持着专业与热情,我逐渐学会了调整自己的状态。
(二)医患沟通的艺术与难题
在实习中,我多次遇到医患沟通的难题。一位患者家属因治疗效果不佳情绪激动,对我们大声指责。当时的我又委屈又不知所措,是带教老师出面耐心解释,化解了矛盾。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医生的必修课。
我开始主动观察老师们的沟通方式,学习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如何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渐渐地,我也能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沟通问题,看到患者和家属因理解而露出的释然表情,我感到无比欣慰。
(三)从学生到医者的角色转变
实习初期,我总以学生的心态被动学习。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开始主动思考诊疗方案,尝试独立处理简单病例。在一次值夜班时,一位患者出现发热寒战,我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初步判断为感染性发热,并及时向值班医生汇报。得到肯定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从学生到医者的蜕变。
五、收获与反思:医学之路的新起点
八个月的实习转瞬即逝,这段经历带给我的不仅是临床技能的提升,更是对医学的重新认知。我学会了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用专业与爱心去守护生命。
然而,这段经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处理复杂病例时,我的临床思维还不够成熟;在沟通技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不足,既是挑战,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当脱下白大褂的那一刻,我回望医院大楼,夕阳的余晖洒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芒。实习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我将继续在医学道路上坚定前行,因为我深知,医者的使命,是用专业与仁心,守护生命的每一次跳动。
这段实习经历,如同生命中一段璀璨的旅程,它让我看到了医学的崇高与神圣,也让我明白了作为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初心,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努力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担当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