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3章 红河县人民医院的新征程

当越野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驶入红河县,熟悉的梯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李雅望着窗外的眼眶,让我想起多年前那个初到这里的姑娘。车载广播里传来哈尼族民歌《其多列》,和着轮胎碾过碎石路的沙沙声,仿佛时光的齿轮又转回了原点——只是这一次,我们带着昆明医科大学的硕士学位,带着更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更开阔的视野,回到这片承载着我们青春与梦想的土地。

红河县人民医院的大门前,迎接我们的是早己等候多时的同事们。张主任快步上前,用力握住我们的手,声音有些颤抖:“可算把你们盼回来了!”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护士长捧着一束自制的野花,眼角泛着泪光:“这两年科室天天念叨你们,这下好了,主心骨回来了!”曾经救治过的哈尼族阿婆拄着拐杖挤到前排,往我们手里塞了两个温热的烤红薯,用方言念叨着:“妮子,娃,快尝尝家乡的味道。”

走进久违的科室,消毒水的气味混着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墙上贴着我们离开后开展的新技术海报,展示着这两年科室的进步。但现实也让我们清醒——骨科病房依然满员,走廊里临时加床住满了患者;手术室的设备虽有更新,但面对复杂病例仍显捉襟见肘;年轻医生们渴望学习的眼神中,藏着对先进技术的迫切需求。

“我们先从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在科室欢迎会上,我摊开从昆明带回的调研资料,“脊柱内镜手术、复杂关节置换,这些技术可以逐步开展。”李雅补充道:“还要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把我们在昆明学到的规范化培训模式带回来。”当晚,我们便开始整理教学课件,将研究生期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合基层医生学习的内容。

首台新技术手术是一位65岁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者因疼痛无法站立,辗转多家医院后回到红河县。当我们提出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时,家属却面露疑虑:“这么小的切口真能治好病?”李雅拿出3D打印的腰椎模型,用哈尼语耐心解释手术原理,我则展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同类病例视频。最终,家属紧紧握住我们的手:“我们信你们!”

手术当天,手术室的气氛格外紧张。作为主刀医生,我在李雅的配合下,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内镜。屏幕上,受压的神经根清晰可见,镜下操作必须精准到毫米级。“吸引器角度再调15度。”我低声指令,李雅立即做出调整。两个小时后,突出的髓核被成功摘除,患者下肢的疼痛瞬间缓解。当我们走出手术室,家属激动得当场跪下,被我们急忙扶起。

技术革新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每周三的科室学习会,我们开设“研究生课堂”,从基础解剖到前沿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为了让教学更生动,李雅将复杂的骨科生物力学原理编成哈尼族叙事歌谣,年轻医生们跟着哼唱,很快就记住了要点。我们还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与昆明医科大学的导师团队连线,为疑难病例提供多学科诊疗方案。

科研方面,我们立足红河县实际,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骨关节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利用休息时间,我们带着团队深入村寨,为村民免费体检,收集第一手数据。记得在浪堤镇的一个小山村,我们发现不少留守老人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却因缺乏医疗知识延误治疗。于是,我们不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还在村里办起健康讲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预防知识。

随着新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留在红河县治疗。骨科的年手术量从我们离开时的300例增长到800例,科室还增设了康复治疗区。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医疗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为此,我们积极申请省级科研项目,争取更多资源支持;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定期选派年轻医生进修。

工作之余,我们也不忘享受生活。周末,我们会沿着红河岸边散步,看夕阳把梯田染成金色;去县城的夜市品尝久违的烤豆腐和米干;偶尔还会参加哈尼族的长街宴,在热闹的氛围中感受家乡的文化。李雅开始学习哈尼族刺绣,她把骨科的解剖图谱融入刺绣图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既宣传了医学知识,又传承了民族文化。

看着科室里年轻医生逐渐能够独立开展手术,看着患者康复后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们深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里不仅是我们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我们实现医者理想的舞台。曾经,我们从红河县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今,我们带着所学所悟回到这里,用实际行动回馈这片土地。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坚信,只要怀着对医学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就一定能为红河县的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