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昆明,樱花初绽,春风裹挟着的气息掠过城市的街巷。结束了研究生阶段紧张的论文答辩,我和李雅终于迎来了难得的闲暇时光。我们决定前往滇池,赴一场与红嘴鸥的春日之约——这些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精灵,早己成为春城最灵动的名片。
清晨七点,我们搭乘第一班公交车向滇池出发。车厢里零星坐着几位晨练的老人,李雅靠窗而坐,目光追随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梧桐树。"听说这会儿是观鸥的最佳时节。"她翻看着手机里的攻略,嘴角扬起期待的弧度。我望着她被朝阳镀上金边的侧脸,忽然想起备考时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夜,此刻能共享这份宁静,竟恍若隔世。
抵达海埂大坝时,晨光正穿透云层,将湖面染成一片碎金。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在湛蓝的天空中盘旋,翅膀拍打声与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交织成一曲自然的交响乐。李雅兴奋地拉住我的手:"快看!它们像会飞的音符!"远处,卖鸥粮的小贩摇响铃铛,立刻有鸥群如白色浪潮般涌来,引得游客们阵阵惊叹。
我们在堤坝上找了处空地,取出提前准备的面包。当第一只胆大的红嘴鸥俯冲而下,精准叼走我掌心的面包屑时,李雅发出惊喜的轻呼。她迅速举起相机,镜头里,红嘴鸥洁白的羽翼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鲜红的喙与灵动的黑眸格外醒目。"别动!"我突然按住她的肩膀,趁她侧头的瞬间按下快门——逆光中,她的发丝被风吹起,与身后振翅的鸥群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
沿着堤坝漫步,我们不时驻足拍摄。李雅对光影有着独特的敏感,总能捕捉到鸥群最优雅的姿态:或是两只海鸥并肩掠过水面,激起细碎的涟漪;或是幼鸥笨拙地拍打翅膀,向父母讨食的温馨场景。而我更偏爱抓拍人与鸥互动的瞬间:戴着虎头帽的孩童兴奋地投喂,白发苍苍的老人含笑注视,情侣相倚着等待鸥群飞过的浪漫……这些镜头里,藏着春城特有的温暖与生机。
行至一处观景台,我们遇见了几位摄影爱好者。他们架着"长枪短炮",专注地对着湖面拍摄。其中一位银发老人热情地向我们分享经验:"拍飞翔的海鸥,快门速度要调到1/2000秒以上,追焦模式能更好捕捉动态。"在他的指导下,李雅尝试拍摄鸥群掠水的特写,当看到相机里定格住的晶莹水花与舒展的羽翼时,她激动得像个孩子:"太神奇了!原来摄影和做手术一样,讲究精准与时机。"
正午时分,阳光愈发炽烈。我们在树荫下的长椅上稍作休息,分享着从街边小店买的玫瑰鲜花饼。滇池的风带着水汽拂面而来,远处西山的轮廓若隐若现。李雅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突然指着一张说:"你看这只鸥,翅膀边缘有点残缺,不知道是不是迁徙时受了伤。"她的眼神里满是医者特有的关切,这让我想起在医院时,她总是对术后康复的患者格外上心。
为了寻找更独特的拍摄角度,我们租了一艘小船。泛舟湖上,鸥群从头顶掠过,翅膀的阴影在水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李雅半跪在船头,小心翼翼地将面包抛向空中,立刻有鸥群俯冲而下,翅膀几乎擦过她的发梢。我握紧相机,屏住呼吸连续按下快门,将这人与鸥亲密接触的瞬间永久定格。
夕阳西下时,滇池被染成瑰丽的橘红色。归巢的鸥群排成整齐的队列,向着远方的天际线飞去。李雅倚着栏杆,将相机设置成延时摄影模式,记录下这壮观的一幕。余晖中,她的剪影与渐暗的天空、盘旋的鸥群融为一体,美得让人心醉。
返程的路上,我们的相机里装满了数百张照片,手机相册也被视频塞得满满当当。李雅靠在我肩头,轻声说:"今天好像做了一场关于自由与美好的梦。"我望着窗外倒退的街景,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年,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步履匆匆,专注于与病痛较量,却很少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诗意。而滇池畔的这场邂逅,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的奇妙,更让紧绷的身心得到了彻底的放松。
回到住处整理照片时,李雅精心挑选出最满意的作品,制作成电子相册。她将那张逆光下与鸥群的合影设为封面,配文写道:"在治愈他人的路上,也别忘了被世界治愈。"看着这些充满生机的画面,我忽然明白,医学与自然,看似不同的领域,却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或许,正是这样的热爱,让我们在守护健康的征程中,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热忱与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