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笼罩着红河县人民医院的宿舍楼,我站在晾衣绳前收回晾晒的白大褂,布料上还残留着淡淡的消毒水味。五楼的走廊里,李雅抱着一摞厚重的医学书籍匆匆走来,发梢沾着细密的雨珠:"急诊刚收了个农药中毒的,张主任带着值班医生处理了,咱们今晚能安心复习了。"
推开宿舍门,墙上那张泛黄的哈尼族刺绣挂毯依然鲜艳,那是五年前救治过的阑尾炎患者家属送的。书桌上,主治医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堆成小山,旁边摆着我们共同获得的"优秀青年医师"奖状。五年前初来乍到时挤在出租屋备考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如今我们己搬进医院分配的双人宿舍,可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
"先把消化系统的知识点过一遍?"李雅边说边打开平板电脑,调出历年真题。屏幕蓝光映在她疲惫却坚定的脸上,这五年,她从儿科调到了重症医学科,常年在ICU与死神赛跑,眼下还要兼顾主治医师考试,压力可想而知。我打开加湿器,水雾在台灯下袅袅升起,混合着窗外飘来的木棉花香。
夜渐深,隔壁病房传来监护仪的滴答声。李雅突然放下笔:"你记不记得去年那个百草枯中毒的小姑娘?当时我们连续72小时守在ECMO机器旁..."她的声音有些哽咽。那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最艰难的抢救之一,尽管最终没能挽回生命,但家属那句"谢谢你们尽力了",让我们更加明白重症医学的责任。
复习到心律失常章节时,我想起上周急诊科那个醉酒诱发室颤的患者。当时李雅配合我完成了全院首例急诊床旁除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瞬间,我们相视而笑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这些实战经验,成了我们复习时最鲜活的案例库。
凌晨一点,李雅突然拍了下桌子:"这个知识点在《柳叶刀》最新研究里有更新!"她迅速翻出手机,调出论文,用红笔划重点。我们经常为某个学术观点争论到深夜,就像五年前备考执业医师时那样。有次争论太激烈,隔壁的护士长还来敲门提醒"注意休息"。
备考期间,我们的生活几乎被学习填满。清晨五点半,当整座县城还在沉睡,我们己在操场晨跑背书;午休时间,别人在宿舍小憩,我们在示教室互相抽问知识点;周末本该是休息时间,我们却泡在医院图书馆,查阅最新的诊疗指南。
最艰难的是平衡工作与学习。有段时间,李雅连续值了三个夜班,白天还要参与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复习进度严重滞后。我主动承担起部分生活琐事,帮她打饭、整理资料,在她累得趴在桌上睡着时,轻轻给她披上外套。她醒后总会愧疚地说:"拖累你复习进度了。"我笑着摇头:"我们是战友,当然要互相扶持。"
复习到学部分时,我们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讨论。李雅说起在ICU遇到的两难抉择:面对没有治疗意义的终末期患者,是该尊重家属的坚持,还是遵循医学原则?这些现实中的困境,让我们对课本上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备考的日子里,也不乏温暖的瞬间。科室的同事们知道我们在备考,总是主动分担工作;患者家属送来自家种的芒果,非要塞给我们补充营养;就连食堂阿姨,每次看到我们来打饭,都会多给一勺肉,笑着说:"好好补补,别累坏了。"
临近考试的前一周,我们进行最后一次模拟测试。当看到模拟成绩达到理想分数时,我们击掌相庆,却又很快冷静下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那几天,我们反复查漏补缺,把错题本翻了一遍又一遍,连走路时都在默背知识点。
考试当天,我们早早来到考场。李雅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白大褂,我知道,这是她最有安全感的"战袍"。坐在考场上,看着试卷上的题目,那些日夜苦读的画面在脑海中闪过。我们沉着应对,将五年的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完美结合。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夕阳正将红河县的梯田染成金色。李雅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轻声说:"五年前,我们在这里种下梦想;五年后,我们依然为梦想奔跑。"是的,这座红河畔的小城,见证了我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而我们与它的故事,还在继续。
如今,每当我望向宿舍窗外的医院大楼,看着那一盏盏彻夜不熄的灯火,就会想起备考的无数个夜晚。那些挑灯夜读的时光,那些相互鼓励的瞬间,那些为梦想拼搏的日子,早己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最珍贵的记忆。而主治医师考试,不过是我们医学道路上的又一个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使命等待着我们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