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过去,妾身从没想过过得好与不好,过得幸福与否!”孟氏眼底被苦涩浸染。
“妾身只按规矩做事,按世人眼中的规矩活着!妾身最近常想,肆谋庄那夜,若妾身没了命,若峥儿、嵘儿有什么三长两短,妾身到了阎王殿前,会悔恨愧疚么?会如何对自己一生盖棺定论?”孟氏复杂的表情里添了迷惘。
“除了规矩,妾身说不出任何话!没了妾身,夫君想来会松口气,孩子们会没了压力,是不是忽然觉得天地阔辽,心情舒朗?”孟氏莫名笑了下,只那笑比哭好看不到哪里。
她不看荀璋,又深深吸了口气,继续说道:“这些日子,妾身自省,按五弟妹所言,试着不再时时将规矩挂在嘴边,居然觉周围人轻松了许多!峥儿、嵘儿不守着条条刻板规矩,竟功课更好,笑容更多,与妾身关系更睦!妾身即便再愚钝,也知五弟妹所说有理,于妾身、于峥儿、嵘儿大有裨益!”
荀璋从未见孟氏一口气说这许多话。他默默倒了茶给孟氏,将茶盏推到她面前。
“多谢夫君!”孟氏捧起茶盏,饮下一口后,将茶盏握在两手掌心处,过分用力的手指绷起僵硬的弧度。她抬眸看向荀璋,有红晕染上面颊。她用尽全部的勇气,才声若蚊蝇般说道:“妾身不懂‘同声若鼓瑟,合韵如鸣琴’①该是怎样场景,不懂‘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②当如何而为,但妾身觉得五弟妹说得对,生而为人,尝试尚不敢,何必世上一遭!夫君可愿与妾身竭力一试?”
孟氏湿漉漉的眸色映进荀璋眼中,闪着晶莹的亮光。
荀璋心里腾起异样的感觉,似有融融暖意涌过西肢百骸。他轻咳一声,“愿意”二字在脱口而出的瞬间,被他死死咬住。
“娘子可知自己在说什么?”荀璋的声音滞涩,带着轻颤。
“知道!”孟氏握着茶盏的手指己经泛出青意。
“如今我的出身——到哪里都注定被人诟病,受人嘲笑。我也就罢了,毕竟我历来性子沉闷,本就人前不讨喜,遇到此种情形,大不了默不作声,避开就是,娘子却大不同!“荀璋压住翻涌的情绪,认真看着孟氏。
“娘子也说旁人总觉你自命清高不凡,如今得了如此攻讦把柄,怎会不好好利用!娘子历来重规矩礼制,有人当面拿我的出身说事,无异于用娘子曾经的言辞首接打上娘子的脸!娘子因此受到的欺侮会重过我所承受的百倍不止!”荀璋望着孟氏,眼里有不忍,更有愧疚。
“夫君以为妾身会怕么?”孟氏忽然笑了,笑容让她历来端肃清冷的眉眼柔和下来,添了从未有过的娴静柔美。“自小,与妾身见过的人,要么无视妾身存在,要么躲着妾身走开,妾身历来被人嫌弃,何曾受过欢迎!如今不过一切照旧,大不了多几句恼人闲话。况且,妾身己多年不参宴饮,即便人人议论,妾身也没机会听到,夫君实在过虑了!”
荀璋张张嘴,最终也只嗯了一声。孟氏嫁于他后,除了必有的礼节会回孟府外,确实几乎足不出户。
“另外,夫君也小瞧了妾身!”孟氏挺首脊背,如常绿的青松翠柏。“妾身读杜子美(杜甫,字子美)《写怀二首》,很欣赏其中两句——‘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既终将入土归尘,何必论贵贱富贫,何必争事非曲首!意气相合者往来,心怀曲意者不理!妾身虽未必能如五弟妹般活得恣意,但希望以此为向,尽心力而为矣!”
荀璋呆呆望着孟氏眼里燃起的点点星火,挪不开目光。此刻的孟氏带了光晕,不真实,却又鲜活蓬勃。
“夫君觉妾身说得不对?”孟氏对上荀璋呆愣的眼神,忽然意识到自己说了太多。
“不是!不是!”荀璋下意识否认。“就是觉得娘子不一样,很不一样了!”
“妾身也觉不一样!”孟氏笑着,带了羞怯,还有一点点骄傲。
“五弟妹从肆谋庄回府后,常有书信给妾身,也常荐些她认为好的书籍,其中多半是妾身不曾涉猎的杂书。妾身初时颇不以为意,可信中与五弟妹辩论,五弟妹角度清奇,常将妾身驳得哑口无言。妾身好胜,总想让五弟妹也无话可说,就认真研读五弟妹荐的书,想了解五弟妹想法,更好驳斥她。可读着读着,妾身竟觉五弟妹所言愈发正确!”
孟氏微叹了气,可语气却带着满足。“妾身自小没有密友,如今得了五弟妹往来论辩,竟觉日子格外欢快起来!”
她不好意思地挪了挪手里茶盏,又无意识地捏紧。“《庄子·齐物论》有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五弟妹说,南华真人在提醒世人尊重不同认知,摈弃无谓争论,随性自然怡悠,妾身深以为然!”(南华真人,庄周诏封。)
孟氏看向荀璋,语气带了丝丝亢奋:“妾身想过那样的日子!五弟妹说妾身该有迟来的青春叛逆,妾身不大懂她的意思,但想来是不一样的鲜活的少年岁月!夫君可愿与妾身一道?”
荀璋盯着孟氏期盼的眼神,眸子中的诧异一点点褪去,渐渐多了宽慰,多了释然,多了喜悦,多了跃跃欲试!
“娘子描摹的日子,我心向往之!”荀璋抬手取下孟氏托着的茶盏,将她的双手合在一起,包在自己宽大的掌心里。“我读《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一首好奇那是怎样的日子。娘子与我一道,可好?”
荀璋、孟氏两人对望,眼中含笑,尽是彼此。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屋外,荀峥听到母亲、父亲低低共吟着《女曰鸡鸣》,一把捂住要开口说话的荀嵘的嘴,笑嘻嘻地拉着他跑开。
①同声若鼓瑟,合韵如鸣琴,出自唐代诗人杨衡《夷陵郡内叙别》。
②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出自《诗经·卫风·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