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办公室
宽敞明亮的空间,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实木地板上。
墙壁上挂着几幅笔力苍劲的书法作品,或是气势磅礴的狂草,或是端庄秀丽的楷书。
总编室副主任刘莉敲响了办公室的门。
“咚咚咚!”
“请进!”
刘莉走到主任陈俊华的办公桌前。
陈俊华,年约五十出头,身形微微发福,脸庞圆润中透着沉稳。他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透着睿智。
身着笔挺的深蓝色西装,白色衬衫,系着一条暗红色领带。
刘莉将祁同伟写的《复兴之路》的大纲和 “千年巨变” 部分,放在陈俊华办公桌上。
“陈主任,您看看这份稿子,是我学生弟弟祁同伟写的。
我仔细读过,觉得很有分量,视角和内容都相当出彩。”
“哦,刘副主任!我先看看。”
陈俊华放下手中的文件,带着几分好奇,拿起稿子认真地翻阅起来。
肯定不简单,如果是一般的稿子,刘莉就能定稿。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原本平和的眼神逐渐明亮,忍不住拍案叫绝:“哎呀,写得太好了!
这视角独特新颖,跳出了常规的框架,文笔犀利且富有感染力,对历史的解读深刻又透彻,观点鞭辟入里,真是难得一见的好稿子啊!”
两个字概括就是优秀。
涉及历史大事情,他也不能拍板。
了解祁同伟的背景后,恨不得把祁同伟安排到总编室。
无需言语的默契,两人匆匆地去找副总编辑崔江山。
崔江山的办公室布置得简约而不失格调。
崔江山,身材修长,面容清瘦,两鬓微微泛白。
他身着一件浅灰色的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系得整整齐齐。
刘莉和陈俊华走进办公室,简明扼要地说明来意后,崔江山神情专注地接过稿子,坐在办公桌前,逐字逐句地研读。
整个办公室安静得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声音。
看完后,他微微皱眉,陷入短暂的沉思,随后缓缓说道:“稿子确实是上乘之作,立意深远,内容扎实,能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但现在正值报社职位调整的关键时期,稿子涉及历史题材,容不得半点差错。
我不能轻易决定,必须得请示社长。
大家都清楚,这个节骨眼上,一步都不能走错,我也想更进一步,不能在这时候犯错啊。”
于是乎,三个人一同前往社长办公室。
马宏伟,身材魁梧,国字脸上浓眉大眼,目光坚毅。
他身着一件黑色的中式对襟上衣,搭配着深色的长裤。
当马宏伟看到这份稿件的时候,原本平和的面容瞬间焕发出光彩,眼前一亮。
他正襟危坐,一口气读完,随后靠在椅背上,缓缓说道:“我的原则是涉及历史事件、数字、人物,必须客观公正,容不得任何差错。
现在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的就是这样有深度、有分量,能引发广泛思考的稿件。
我的建议是按照社论刊发,让更多的人看到,起到引领舆论、启迪思想的作用。”
刘莉激动的喊出声:“社长英明!”
她实在是太激动了。
两个汉东大学的学生,连夜坐着火车,来京城就是为了这份稿子。
结果是好的。
马宏伟哈哈一笑:“小刘,不是我英明。是稿子的质量好。我是个爱才之人,哪怕不是你们推荐。我相信换成别人,也会是类似的意见。”
“啪啪啪!”
掌声雷动。
当天上午,崔江山就守在总编室办公室。
其他事情全部靠后,这份稿子提到首位。
刘莉、陈俊华以及总编室近十名编辑围坐在一起,桌面上摆满了各类历史文献资料。
他们分工合作。
刘莉拿着稿子,眉头微蹙,指着一处说道:“这里的措辞还是有些生硬,虽然表意清晰,但从社论的严谨性和可读性来讲,咱们再斟酌斟酌,看看怎么调整能更自然流畅。”
陈俊华立刻点头表示赞同,推了推眼镜说道:“对,历史类的稿件,严谨性至关重要,不能有丝毫马虎。关乎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得反复琢磨。”
编辑小李附和道:“主任,我觉得可以参考一下《近现代史纲要》里的部分表述方式,或许能让这里的措辞更精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有人迅速翻阅文献查找依据,有人在本子上记录不同的修改建议。
到下午 3 点,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修改,终于定稿。
刘莉、陈俊华和崔江山依次在稿件上签字。
随后,崔江山如释重负,将稿件交予马宏伟审阅。
马宏伟快速浏览了一遍修改后的稿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点头说道:“很好,就这样,尽快刊发。让这篇佳作及时与读者见面,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
祁同伟和程度也没有闲着。
祁同琳带着他俩,走进京城大学图书馆。
这里的书籍种类极为齐全,从泛黄的古籍善本,到最新出版的学术著作,应有尽有。
祁同伟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摊开稿纸,准备开始写《复兴之路》的第二部分 ——“峥嵘岁月”。
脑海中那些关于历史的片段如潮水般翻涌。
稍作酝酿后,他拿起钢笔,笔尖在纸上,“沙沙” 作响。
程度则在一旁帮忙翻阅各种历史资料,眼睛在书页间快速扫动。
一旦发现有用的信息,便赶忙指给祁同伟看,嘴里还念叨着:“伟哥,你看这段,说不定能给你提供点思路。”
祁同琳也没闲着。她穿梭于书架之间。
根据祁同伟所需的主题,找出一本本相关书籍,抱回来放在桌上,说道:“同伟,这些书你看看,应该能派上用场。”
三人配合默契。
学在京城大学图书馆,睡在京城大学宿舍。
原本两个遥不可及的梦,都实现了。
程度变成了祁同伟的小迷弟。
....................................
汉东省京州市
京州市光明区武装部征兵办主任林建国前往汉东大学,做征兵最后的政审工作。
林建国首先找到了政法系主任高育良,高育良对祁同伟和程度赞赏有加,给出了肯定意见,强调他们在学业和品德方面都表现出色,是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陈阳、陈海和钟小艾等人对祁同伟不吝赞美之词。
然而,祁同伟预料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汉东大学政法系团支部书记梁璐,却声称祁同伟这个人有问题,还指责程度道德败坏,调戏钟小艾,说的有鼻子有眼。
更过分的是,侯亮平领着几个同学,竟然造谣祁同伟乱搞男女关系,说得有模有样。
面对这样的情况,林建国十分无奈。
作为征兵办主任,他必须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只能如实记录。
经过征兵办内部讨论,并上报京州市武装部,只能定为“不合格”!
次日。
邮递员穿梭于大街小巷,把最新一期的《人民日报》投递到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收发室,乃至千家万户。
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报纸上,署名为祁同伟的社论《复兴之路之千年巨变》,见诸社论版面。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剖析历史,字里行间洋溢着深邃的思考。
一时间,这篇社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