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夜静谧得如同水墨画卷,更鼓声声穿透宫墙,惊起檐角栖息的寒鸦。贾宝玉独坐在潇湘阁内,案头摆着新修订的《盛世通典》,烛光摇曳中,书页上的字迹渐渐模糊,化作那年黛玉焚稿时跳动的火焰。他抬手揉了揉酸涩的眼眶,忽听得窗外传来若有若无的《葬花吟》,声音空灵婉转,恰似从遥远的太虚幻境飘来。
“是你吗,林妹妹?”他踉跄着冲到廊下,却只看见满地银白月光,竹影婆娑间,唯有芙蓉花在风中轻轻颤动。恍惚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年沁芳闸边共读西厢,她笑靥如花;那年病榻前执手相望,她咳血染红鲛绡帕;还有她临终前那句“宝玉,你好……”,未尽的话语成了他心头永远的牵挂。
正当他黯然神伤之际,苏培盛匆匆赶来,手中捧着一封密函:“陛下,江南急报!运河突发异象,河水一夜之间变成赤色,沿岸百姓传言是‘血河现世,大凶之兆’。”
贾宝玉神色一凛,当即将密函按在烛火上点燃:“备马,朕要亲自去看看。”他深知,历经多年治理,运河己是贯通南北的命脉,如今突现异状,背后定有隐情。临行前,他特意取了黛玉留下的芙蓉绦系在腰间,仿佛这样就能得到一丝慰藉。
江南运河畔,腥风裹挟着腐臭扑面而来。贾宝玉俯身查看河水,指尖沾染的红色物质触感黏稠,并非血液,倒像是某种植物汁液。沈清婉带着医官团队迅速展开调查,发现是上游山区的红蓼花大面积疯长,根茎腐烂后顺流而下,染红了河水。然而,当地百姓却深信是“邪神降怒”,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开始聚众请愿,要求废除新政,恢复旧制。
“陛下,这恐怕是有人故意散播谣言,扰乱民心。”沈清婉低声提醒,“就像当年的玄冥教作祟一般。”
贾宝玉望着河面上漂浮的红蓼花,眼神逐渐冰冷:“传令下去,调集各州府学堂的学生,让他们向百姓解释缘由;同时,命工部即刻清理河道,疏通堵塞。至于背后黑手……”他握紧拳头,“朕定要将其揪出!”
就在局势逐渐平息之时,京城传来噩耗:史湘云在巡查边疆时遭刺客埋伏,身负重伤。贾宝玉连夜赶回,却只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病榻上的史湘云气若游丝,强撑着将一封密信塞到他手中:“陛下……小心……内廷……”话未说完,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捧着挚友的遗物,贾宝玉悲痛欲绝。密信中揭露的真相更令他心惊——原来,玄冥教虽灭,但仍有残余势力潜藏在宫中,他们勾结部分守旧贵族,妄图趁他离京之际发动政变。而这一切的幕后主使,竟是他一首信任的皇叔!
“来人!封锁皇宫,彻查皇叔府!”贾宝玉眼中闪过寒光,“传朕旨意,凡参与谋逆者,一律严惩不贷!”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斗争,叛乱终于被平息。然而,这场风波却让贾宝玉身心俱疲。他站在史湘云的墓前,看着墓碑上“镇国大将军史湘云之墓”几个大字,泪水夺眶而出。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己阴阳两隔,他忽然觉得这江山虽稳,却无比孤寂。
夜深人静时,贾宝玉再次来到潇湘阁。他取出珍藏多年的《牡丹亭》,书页间夹着黛玉的一缕青丝,散发着淡淡的药香。恍惚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光,黛玉倚在桃花树下,轻声吟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妹妹,若这盛世注定要我孤身一人守护,那这皇位,不要也罢。”他喃喃自语,眼中满是疲惫与释然。
次日早朝,满朝文武震惊地看着皇帝宣布退位。贾宝玉将皇位传给了贤能的皇子,自己则带着黛玉的遗物,悄然离开了皇宫。
多年后,有人在江南的山水间见过一位白衣公子,他常坐在船头,轻抚古琴,身旁放着一本破旧的诗集。每当夕阳西下,他便会对着江水轻声诉说,仿佛在与某人对话。人们都说,那是退位的皇帝,在追寻他逝去的爱情,在守护他心中永远的桃花源。而他与黛玉的故事,也成了世间最美的传说,代代相传,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