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积雪消融,玉兰花开满宫墙。经过数月修缮,焕然一新的潇湘阁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飞檐下悬挂的风铃随风轻响,似在诉说着过往的传奇。贾宝玉身着常服,手持扫帚,正在仔细清扫阁前的落花——这是他每日晨起的必修课,如同当年在大观园中与林黛玉葬花一般。
"陛下,史将军和沈大人求见。"苏培盛的声音在回廊外响起。
贾宝玉放下扫帚,整了整衣襟:"宣。"
史湘云身着便装,英姿飒爽,手中捧着一卷竹简;沈清婉则一袭素色襦裙,温婉中透着干练。两人行礼后,史湘云率先开口:"陛下,边疆传来捷报,西域诸国慑于天威,纷纷遣使求和,还献上了失传己久的《西域医术典籍》。"
沈清婉接着展开竹简:"此书与林姑娘生前整理的医书手稿相辅相成,若能刊印推广,定能造福无数百姓。"她的目光落在墙上的林黛玉画像上,眼中满是敬意,"林姑娘若泉下有知,定会欣慰。"
贾宝玉接过竹简,指尖轻轻着泛黄的书页,思绪飘远。良久,他开口道:"传朕旨意,设立'潇湘医馆',广招天下医者,共同钻研医术。此外,在各地女子学堂增设医科,让更多女子学医济世。"
旨意一出,天下响应。短短数月间,潇湘医馆拔地而起,白大褂的女医们穿梭于病房间,望闻问切,救死扶伤;女子学堂的医科课堂上,朗朗读书声与草药清香交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悬壶济世的巾帼英才。百姓们感念圣恩,自发在各地修建"宝黛祠",供奉着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画像,香火不断。
然而,贾宝玉并未因此而懈怠。他深知,太平盛世来之不易,稍有疏忽,便可能重蹈覆辙。每日清晨,他依旧早早来到书房,批阅奏折;午后,便微服出巡,了解民情。这一日,他来到京城最大的女子学堂,正遇上学生们在上辩论课。
"我方认为,女子不仅能为官,更应参与军事!"一名少女慷慨陈词,"史将军便是最好的榜样,她保家卫国,战功赫赫,丝毫不输男儿!"
"但战场凶险,女子体力终究不及男子..."反方学生话音未落,便被另一名少女打断:"体力可练,智谋难学!沈大人仅凭一纸药方、几句谋略,便能化解危机,这岂是蛮力可比?"
学生们激烈的辩论,让贾宝玉想起了当年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吟诗作画的场景。他站在窗外,微笑着听完全程,首到夕阳西下,才悄然离去。
深夜,养心殿内灯火通明。贾宝玉伏案疾书,制定新的国策: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通商西域、传播文化...每一笔落下,都是对未来的期许。突然,窗外飘来一阵熟悉的花香——是芙蓉。他猛地抬头,却只看见空荡荡的庭院。
"林妹妹,你看到了吗?"他对着虚空低语,"如今的天下,女子能读书、能为官、能济世;百姓安居乐业,西海升平。只是..."他的声音渐渐哽咽,"只是这繁华盛世,独缺了你。"
岁月流转,转眼间十载春秋。这一日,是林黛玉的忌辰。贾宝玉带着满朝文武,来到潇湘阁祭奠。史湘云、沈清婉等人献上鲜花,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祭奠完毕,贾宝玉遣散众人,独自留在阁中。
他坐在林黛玉生前常坐的藤椅上,翻开她留下的诗稿。墨迹己有些许褪色,但字里行间的才情与深情,却从未消散。忽然,他发现诗稿中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林黛玉娟秀的字迹:"若有来生,愿与君共赏人间烟火,再无纷争。"
泪水滴落在纸条上,晕开一片水渍。贾宝玉将纸条紧紧贴在心口,轻声道:"林妹妹,若有来生,定不负你。"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洒在天下苍生的笑脸上。这是他们用血泪换来的盛世,是一曲荡气回肠的长歌,更是一段永垂不朽的传奇。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