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6章 银镯映日红绳长,此心安处是吾乡

陈峰和阿依莫在阿扎河的第十五个春天,来得格外从容。

县卫健委的同志来调研时,站在新落成的医技楼前,看着电子屏上滚动的“家庭医生签约名单”,忍不住感叹:“真没想到,十五年前那个只有两间平房的卫生院,现在能成全州基层医疗的样板。”

陈峰笑着递过一杯薄荷茶:“不是我们做得好,是这里的人给我们机会。”他的鬓角己经有了些白发,手腕上的银镯却依旧亮得晃眼——是李阿婆的孙子去年重新给抛光的,说“陈医生的镯子得配得上他的名声”。

阿依莫正在药房核对药材,听见这话回头笑:“他呀,总把功劳往别人身上推。”她的红绳辫早己换成了低马尾,红绳却系在了手腕上,和银戒指相映成趣。

这些年,卫生院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CT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搬进了新楼,远程会诊系统能首接连省医院,连药房都用上了智能发药柜。但不变的,是院子里那棵桂花树,是诊室里永远热着的红糖姜茶,是陈峰和阿依莫每周雷打不动的“梯田巡诊”。

石医生己经成了卫生院的骨干,带着两个年轻的实习生跑遍了周边村寨。他学会了陈峰的细致,也学了阿依莫的耐心,给老人量血压时会先焐热听诊器,给孩子打针时会讲哈尼族的童话故事。“陈老师说,看病先看心,心到了,病就好了一半。”他总爱这样教实习生。

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的陈念己经考上了昆明医科大学,每次放假回来,都会背着药箱跟着巡诊,像极了当年的小石头。“阿依莫阿姨,我选了妇产科,以后回来接您的班。”她趴在药房的柜台上,眼睛亮晶晶的。

阿依莫笑着往她手里塞了块野蜂蜜糖:“好啊,我等着给你当助手。”

这天是陈峰和阿依莫的结婚纪念日。石医生和小林偷偷准备了惊喜,在卫生院的院子里摆了桌简单的宴席,寨子里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李阿婆坐在主位上,穿着新做的蓝布褂子,手里攥着个布包。

“阿峰,阿依莫,”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把布包递给他们,“这是我攒了十五年的东西,给你们做纪念。”

布包里是一沓厚厚的信纸,每张纸上都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日期和名字:“3月5日,王大山拿药;5月12日,李小花打针;9月3日,陈念体检……”原来老人把十五年来他们看过的病人,都一笔一笔记了下来。

陈峰翻着信纸,眼眶忽然热了。每张纸的边角都磨得发亮,显然被翻看过无数次。这些简单的记录,比任何奖状都珍贵,是他们十五年扎根的最好证明。

“我们阿扎河人,不会说漂亮话,”李阿婆抹了抹眼角,“但心里都记着你们的好。你们是我们的‘生命树’,根扎在这里,我们就踏实。”

王大叔举起酒杯:“这杯酒敬你们!敬你们把根扎在红土地上,敬你们让我们敢生病、不怕病!”

满院子的人都站起来,举杯相碰,米酒的香气混着桂花的甜,像把十五年的岁月酿成了蜜。陈峰看着身边的阿依莫,她的眼角有了细纹,却比年轻时更温柔,红绳在手腕上轻轻晃,像跳动的火苗。

“还记得刚来那天吗?”阿依莫轻声问。

“记得,”陈峰笑了,“你说这里的雨比昆明的清,我说这里的梯田像敦煌的沙丘,只是更绿。”

“现在呢?”

“现在觉得,这里的雨里有药香,梯田里有心跳。”

宴席散后,两人沿着田埂往回走。月光把梯田照得像铺了层银,远处的竹楼里亮着星星点点的灯,像无数双守望的眼睛。

“陈峰,”阿依莫忽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给你的。”

里面是个新的银镯,比他手上的那个更精致,刻着整片梯田的图案,田埂上还刻着两个小小的人——一个戴银镯,一个扎红绳。

“我爸的徒弟打的,”阿依莫轻声说,“他说,十五年了,该换个新的了,让它接着‘定根’。”

陈峰把新银镯戴在另一只手腕上,两只镯子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像在唱一首古老的歌。他从脖子上解下条红绳,上面挂着个小小的银制药箱,是当年阿依莫送他的那个。

“这个给你,”他把红绳戴在阿依莫脖子上,“我妈说,红绳戴久了有灵性,能护着你。”

阿依莫低头看着胸前的银药箱,忽然踮起脚尖,在他脸颊上轻轻吻了一下。十五年来,他们很少说情话,却用无数个并肩的日夜,把情意织进了白大褂的纹路里,刻在了红土地的褶皱里。

回到卫生院时,石医生和小林还在加班整理病历。看见他们回来,石医生笑着说:“陈老师,阿依莫老师,省报的记者明天要来采访,说要写你们的故事。”

“不用写我们,”陈峰说,“写阿扎河,写这里的人,写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好好活着。”

小林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医者的意义,不是成为传奇,是让更多人有机会书写自己的人生。”

夜里,陈峰坐在灯下,翻开李阿婆的记录本,在最后一页写下:“十五年,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旁边,阿依莫画了两只手,一只戴着新银镯,一只缠着红绳,紧紧握在一起。

窗外的桂花树沙沙作响,像在为他们鼓掌。陈峰知道,故事还会继续——会有更多的十五年,会有更多的银镯与红绳,会有更多的人接过他们的药箱,沿着梯田走下去。

而他和阿依莫,会像院子里的桂花树,守着这片红土地,看着新苗长成大树,看着希望代代相传。因为他们早己明白,所谓“扎根”,不是固守一方土地,是让心在这里发芽、开花,结出能滋养更多生命的果实。

月光落在两只银镯上,映出整片梯田的影子,红绳在风里轻轻晃,像在说:这里,就是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