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章 南锣古巷95号四合院

四合院,这一独特的华夏国传统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在西周时,出现了一本最早的专门论述建筑及其制式的书——《周礼?考工记》。

在这本书中,对于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着详细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南锣古巷95号四合院是一处三进院的四合院。

三进院是四合院中最基本的形式,主要由一进、二进、三进三个院落组成。

亦或者分别称为前院、中院和后院。

朱红色的大门敞开,两旁是雕刻精美的石狮,仿佛守护着南锣古巷95号四合院。

李云龙和刘海中在前,一行人走进了四合院。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照壁。

上面镌刻着福禄寿喜,寓意吉祥如意。

按照风水学来讲,照壁不仅可以遮挡视线,还能防止邪气进入院中。

至于这个是否有科学道理,刘光远一直持有怀疑态度。

沿着石板路走进前院,刘光远看到了左边是阎埠贵的家。

阎埠贵和电视剧上一样是一名小学老师。

“光远,什么时候有空去叔家坐坐?我送你几张毛笔字。”

阎埠贵拍了拍拍刘光远的肩膀,热情地说道。

“三大......”

刘光远对于《情满四合院》这部电视剧太熟悉了。

转念一想,四合院此时还没有推选管事大爷。

因此,还没有人人乐道的“一大爷”、“二大爷”、“三大爷”。

等到推出管事大爷制度,才选举产生了三位大爷。

一大爷易中海

二大爷刘海中

三大爷阎埠贵

道德天尊——一大爷。

官威浩荡——二大爷。

精打细算——三大爷。

顿了顿,刘光远改口说:“阎叔,谢谢你!等回头有空了,我必定登门拜访。”

“好孩子,穿着军装就是帅!随时欢迎来我家。我们也可以吟诗作赋!”

阎埠贵笑着回应道。

何大清一家则是住在中院。

此时,何大清是红星轧钢厂的大厨,还没有跟白寡妇跑路。

看到何大清拉着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刘光远上前打招呼:“何叔好!雨水妹妹好!”

何大清留着一缕络腮胡,他捋了捋胡须,笑眯眯地说:“光远真出息,”

他接着对何雨水说:“雨水,这是你光远哥哥,威武的军人。”

何雨水留着马尾辫,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嘴角挂着微笑:“光远哥哥好!”

刘光远问:“雨水妹妹真乖。你哥呢?”

何雨水说:“我哥去鸿宾楼学做饭了。”

此时,何雨柱已经开始踏上厨神之路,出乎刘光远的意料之外。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傻柱看来注定是个做饭的好手。

“光远,到咱们家了,你得快点,别怠慢了首长。”

刘海中和李云龙聊的火热,扭头催促了一声刘光远。

“好的,爸!我这就到。”

刘光远快步跑了几步,踏入了后院。

许大茂家、聋老太太家和刘光远家都在后院。

刘光远的目光扫视了一圈也没有看到许大茂的身影。

这瓜娃子谁知道他去干嘛了。

当兵之前,许大茂是刘光远的跟屁虫。

指哪里打哪里!

服从命令,听指挥。

许大茂是当兵的好手。

聋老太太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正在纳鞋底。

她听到说话声,一抬头看到穿着军装的李云龙。

聋老太太把鞋底往石桌上一扔,快步朝着李云龙走去。

“首长好,前妇救会主任向您问好!”

六十岁左右的聋老太太,举起手,就是一个标准的敬礼。

出乎在场绝大部分人的意料之外。

李云龙这位经过战火洗礼、饱经沧桑的大将军,看到聋老太太的敬礼时,心中一震。

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到聋老太太面前,回以一个标准、庄重的军礼。

接着,李云龙握着聋老太太的手,激动地说:“大姐,谢谢您!我叫李云龙。打鬼子,建立新的国家,都离不开你们的支持。我代表战士们向您表示感谢!”

【抗日战争爆发,国家危难之际,我党高瞻远瞩,迅速在敌后创建了抗日根据地。

为了组织和发挥妇女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各地纷纷成立了妇女救国联合会,简称“妇救会”。

她们以柔弱的肩膀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妇救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的政策法令,妇救会关心和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倡导性别平等,鼓励妇女解放束缚,提升自身能力,为抗战贡献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妇救会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直接为抗日战争服务。

从缝制服装、编织草鞋到护理伤员、传递情报,再到参与生产劳动、维持后勤供给,妇女的身影活跃在抗战的每一个角落。她们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成为战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听到李云龙对于妇救会的介绍,包括刘光远在内的所有人对聋老太太肃然起敬。

在《情满四合院》电视剧剧情中,难怪聋老太太声称是南锣古巷95号四合院的最老住户,在四合院里拥有特别的地位,住在正房之中,原来如此。

论贡献,论年龄,其他住户都是她的小辈。

就连一向以撒泼耍赖著称的贾张氏,在她口里也是“小丫头片子。

“奶奶好!”

刘光远先是敬礼,接着向聋老太太问好。

“光远,你这孩子长的真俊。比海中长的白,比海中个子高!真好!你是我们四合院走出去的第三个军人。我希望我们四合院多出去几个优秀的军人。在场的孩子们,你们都跟你们的光远哥哥学学。锻炼身体,有一天国家有需要之时,你们顶上去。”

聋老太太一脸慈祥,情绪激动,眼中噙着泪花。

“奶奶,怎么是第三个?”

何雨柱飞奔而来,好奇地问道。

易中海瞪了一眼何雨柱。

刘海中拉了拉何雨柱的衣服,眉头一皱:“傻柱,不该问的,别瞎问。”

聋老太太用手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摆了摆手,心平气和地说:“海中啊!海中啊!这个可以说,不是什么禁忌。傻柱啊!在场的孩子们啊!我聋老太太不是一个人。我有丈夫,有儿子。”

“我给红军做过草鞋也不是胡说。我丈夫所在的那一个班的草鞋,都是我做的。我丈夫参加了革命,没有走出沼泽地。我儿子参军打鬼子,牺牲于鬼子的飞机轰炸中。”

“我们新的国家成立了,政策越来越好。孩子们,我希望国家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能够扛起枪,走上战场,为国争光!”

听完聋老太太的一番讲述,大家自发地鼓起掌。

掌声雷动,情真意切。

“奶奶!你放心!就凭你这一句话,我许大茂第一个不认怂!”

皮肤微黑的长脸少年正是许大茂,他信誓旦旦地说。

何雨柱拍拍胸脯:“我傻柱也不能做缩头乌龟,我也能扛枪。”

“也算我一个!”

贾东旭举起手,大声说道。

阎埠贵推了推鼻梁上的近视眼镜,满面带笑:“我老阎也能扛枪!”

易中海冷哼了一声:“埠贵,你都快40了,还扛枪。你咋不说让阎解旷去打仗?”

“埠贵,你快回家给阎解旷喂奶吧!”

聋老太太此言一出,在场都诸位都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