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3章 稳步推进与新的机遇

第五十三章:稳步推进与新的机遇

次日清晨,头一缕阳光穿过西合院的枝叶,洒下一片金黄。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西合院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渐渐苏醒。李阳站在院子中央,精神抖擞,扯着嗓子喊道:“各位街坊邻居,昨天大伙提的建议都特别好,能看出来大家对咱们西合院的热爱。今天,咱们就赶紧落实,先从志愿者招募和宣传册制作这两件重要的事儿开始干。”

话音刚落,许大茂就凑了过来。他穿着一件洗得有点褪色,但收拾得很干净的衬衫,头发梳得油光锃亮,满脸热情,“李阳,这志愿者招募我得第一个报名。我在这西合院里住了这么多年,啥事儿不知道。等游客来了,我给他们一讲,准能让他们把西合院的文化记得牢牢的!”

傻柱在一旁瞧着许大茂那信誓旦旦的样子,撇了撇嘴,满脸不屑。他双手抱在胸前,身上还系着做饭的围裙,上面沾着点油渍,“许大茂,你就会耍嘴皮子。真让你给游客讲解,你能行吗?可别到时候瞎显摆,把西合院的文化讲错了,让游客看笑话。”

许大茂一听这话,不乐意了,脖子一梗,脸涨得通红,“傻柱,你别小瞧人。我虽说平时看着不靠谱,但在外面跑得多,见识也广,讲西合院文化,我心里有数,肯定没问题。”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服谁,眼瞅着就要吵起来。这时,易中海迈着稳重的步子走了过来。他微微发福,背却挺得笔首,脸上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威严。易中海皱着眉头,扫了两人一眼,严肃地说:“都别吵了,咱们现在做这些,都是为了西合院好。大茂既然有这份心,就让他试试。不过,这志愿者可不是谁都能当的,得经过培训,保证给游客讲的内容不出错。”

李阳连忙点头,笑着说:“一大爷说得对。许大哥,你先报个名,等会儿咱们一起商量商量培训的事儿,把准备工作做好。”

就在这时,棒梗带着几个小伙伴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他们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李阳哥,我们也想当志愿者,给游客介绍咱们的西合院。” 棒梗一边说,一边比划着,脸上满是自豪。

李阳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孩子,眼里满是宠溺,伸手摸了摸棒梗的头,“行啊,你们几个小家伙,不过志愿者可没那么好当,得好好学西合院的文化知识,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一个小伙伴拍着胸脯保证:“李阳哥,你就放心吧,我们肯定好好学,绝不偷懒,一定把西合院的文化讲清楚。”

确定了志愿者招募的事儿,接下来就是宣传册制作。阎埠贵听到消息,眼睛一亮,赶紧毛遂自荐。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镜,一脸自信,“宣传册的内容我来整理,这些年我研究西合院的历史和文化,对里面的门道都熟,肯定能把西合院最精华的地方写进宣传册里。”

贾张氏也在一旁热情地搭话,“我可以提供一些老照片,那可都是咱们西合院这些年变化的见证。放在宣传册里,能让游客更清楚地看到西合院的过去和现在。” 李阳感激地看着他们,真诚地说:“太感谢阎大爷和张大婶了,有你们帮忙,这宣传册肯定能做得特别好。”

在志愿者培训现场,许大茂站在众人面前,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正绘声绘色地给其他志愿者讲西合院的故事,“大家看,这西合院的大门,讲究可多了。就说这广亮大门,可不是一般人家能用的,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才能建。你们瞧,这门槛比普通人家的高不少,从这就能看出主人家不一般。而且这广亮大门的门庑木构架一般用五檩中柱式,房山有中柱,中柱上有木制抱框,框里安大门,朱漆的两扇门在中柱的位置。门扇前面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都露在外面,所以叫‘广亮大门’。在清代,满汉分居,汉族官员和平民大多住外城,满蒙贵族和官员住内城,所以外城的广亮大门很少,多数都在内城。现在现存的清代广亮大门西合院,大多是当时一、二品官员或者勋戚的住宅。”

一个年轻的志愿者听得入神,忍不住举手提问,“许大哥,那这大门上的门环有啥说法吗?看着普普通通的,是不是也有特别的意思?”

许大茂想了想,自信地说:“这门环,学问可大了。它可不只是用来敲门的,老祖宗讲究,它还有辟邪的意思。而且不同样式的门环,也能看出主人家的品味和身份。门环,老百姓也叫门钹,大多是铁或者铜做的,和宅门固定的地方像乐器里的钹,所以叫这个名。门钹对称分布在宅门两边,既能敲门,关门的时候也能拉着。普通人家可能就用俩简单的铁片,达官贵人就会加好多装饰。就像《明会典》里说的,洪武年间,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能用兽面和摆锡环,三品到五品官大门不能用兽面,只能用摆锡环,六品到九品官大门只能用铁环。从门环的样式,就能看出主人的身份地位。”

傻柱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插嘴。他挠挠头,一脸疑惑,“许大茂,你这讲得好像不太对吧。我听老一辈说,门环主要是方便客人叫门,辟邪那说法,好像是后来传出来的,没你说得那么玄乎。”

许大茂一听,脸涨得通红,“傻柱,你懂啥呀,我这都是从正经书上看来的,能有错吗?你别在这儿瞎搅和。”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差点吵起来,现场气氛紧张得很。

培训老师一看情况不妙,赶紧过来调解。他笑着说:“大家别争了,关于门环的说法,不同的资料可能不太一样。咱们给游客讲解的时候,不用太绝对,可以把几种说法都告诉他们,让游客自己琢磨。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这样也能让游客更感兴趣。”

另一边,阎埠贵和贾张氏正为宣传册的内容讨论得热火朝天。阎埠贵坐在电脑前,眼睛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个不停。他推了推眼镜,指着电脑上的文档说:“贾张氏,你看这部分关于西合院传统习俗的介绍,要不要再详细点?我想把一些细节都写清楚,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咱们的文化。”

贾张氏认真地看着屏幕,点点头说:“我觉得可以讲讲西合院过年时候的习俗,像贴春联、包饺子、拜年这些,都是老北京西合院过年的特色,特别有年味。游客来了,了解这些,就能感受到咱们西合院浓浓的生活气息。”

阎埠贵赞同地点点头,“行,我再补充一下。还有这照片的排版,也得好好想想,得突出西合院的文化氛围,让游客一看就被吸引住。”

就在西合院的各项工作都在顺利进行的时候,李阳的传呼机突然响了。他掏出传呼机一看,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赶紧找了个电话回拨过去。原来是之前合作过的影视公司打来的,他们打算办一场大型的老北京文化展览,想邀请西合院的居民带着有代表性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去参展,希望借此让西合院的文化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

李阳挂了电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跑到院子中央,大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大伙听好了,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能让咱们西合院的文化传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家。咱们得好好准备参展的东西,把西合院最美、最独特的一面展示出去。”

许大茂一听,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又开始积极出主意。他手舞足蹈地说:“咱们可以把那些精致的西合院模型都带上,这些模型能让游客一眼就看出西合院的布局和特色。再准备一些现场制作手工艺品的工具,让游客能亲身体验西合院的文化魅力,印象肯定更深刻。”

傻柱也不甘落后,连忙说:“我可以准备一些小吃,像豆汁儿、焦圈、驴打滚这些正宗的老北京味道,让游客在欣赏文化的同时,也能大饱口福,全方位感受老北京的魅力。”

贾张氏笑着说:“我把那些剪纸和刺绣作品都拿出来,这些可都是我平时的心血,每一件都带着咱们西合院的生活气息,肯定能吸引不少人。”

在西合院的传承和发展道路上,虽然困难不少,但居民们始终齐心协力,积极乐观地面对每一个新机遇。大家都相信,只要坚持努力,西合院的文化一定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西合院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