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乌云压城,刘姥姥的庄子被笼罩在灰蒙蒙的雨幕中。村前的小河水位暴涨,鱼儿在浑浊的水流中翻腾。渔夫老周披着蓑衣,划着小船归来,船舱里活蹦乱跳的鲜鱼溅起朵朵水花。宝玉撑着油纸伞迎上去,接过几条肥美的鲤鱼,鱼鳞在雨中泛着银光。
张才叔站在厨房廊下,望着院子里成簇生长的紫苏。深紫色的叶片上挂满雨珠,散发着独特的辛香。"小五,摘些紫苏叶,再把姜蒜备好。"他转身看向灶台,铁锅里的清水正咕嘟冒泡。小五应了一声,踮着脚采下鲜嫩的紫苏,叶片揉搓间,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制作紫苏烧鱼,张才叔自有一套功夫。他将鲤鱼剖洗干净,在鱼身划上几刀,抹上盐和料酒腌制片刻。"鱼身划刀,既能入味,又能防止煎的时候破皮。"他一边说,一边将铁锅烧热,倒入菜籽油。油温七成热时,把鲤鱼放入锅中,转小火慢煎。随着滋滋声响,鱼皮渐渐变得金黄酥脆。
煎好的鱼推至锅边,张才叔放入姜片、蒜末爆香,倒入生抽、香醋和少许白糖。"糖醋比例要拿捏好,"他解释道,"酸味提鲜,甜味中和,才能调出复合的美味。"接着,他加入足量的清水,放入一大把紫苏叶,盖上锅盖焖煮。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紫苏的香气混着鱼肉的鲜香,透过雨幕飘向庄子各处。
"师傅,还要煮多久?"小五趴在灶台边问道。张才叔揭开锅盖,用筷子戳了戳鱼身:"再煮一刻钟,让紫苏的味道完全渗入鱼肉。"说话间,他撒上葱花和红椒丝,汤汁在锅中翻滚,渐渐变得浓稠红亮。最后,他淋上几滴香油,一道色泽的紫苏烧鱼便出锅了,深紫色的紫苏叶覆盖在鱼身上,宛如给鲤鱼披上了华丽的披风。
紫苏烧鱼端上桌时,庄子里的人们正躲在屋檐下避雨。刘姥姥望着盘中的鱼,笑着说:"这雨天就该吃鱼,热乎又解馋!"她夹起一筷子鱼肉,鲜嫩的鱼肉裹着紫苏的辛香,汤汁酸甜开胃,"比我在码头吃的江鲜还鲜!"众人纷纷动筷,雨点敲打屋檐的声音与席间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
正吃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浑身湿透的少年跌跌撞撞地闯进来,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包裹。"救救我......"少年脸色苍白,声音颤抖,"我家遭了水灾,父母......"话未说完,便晕倒在地。宝玉和宝钗连忙将少年扶到床上,请来郎中诊治。张才叔则盛来一碗紫苏烧鱼,又熬了碗姜汤。
少年苏醒后,捧着碗泣不成声。原来,他来自邻县,因连日暴雨引发洪灾,与父母失散。宝玉和宝钗决定收留少年,还发动村民帮忙寻找他的家人。少年擦干眼泪,主动帮忙做事,跟着张才叔在厨房学艺。他学得格外认真,尤其擅长制作紫苏烧鱼,总能精准把握调料的比例。
随着雨势渐歇,庄子里开始帮助受灾的邻村重建家园。宝玉和宝钗组织村民运送物资,张才叔带着学徒在临时搭建的灶台上烹饪饭菜。紫苏烧鱼成了工地上最受欢迎的菜肴,它不仅能补充体力,还能驱散湿气。每当飘起细雨,工地上便会升起炊烟,紫苏烧鱼的香气混着泥土的芬芳,给疲惫的人们带来慰藉。
一个月后,少年终于等来了父母的消息。离别那天,他带着亲手制作的紫苏烧鱼去迎接父母。"这是我在庄子里学会做的,"少年红着眼眶说,"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父母尝过鱼后,拉着宝玉和宝钗的手连连道谢。
雨过天晴,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宝玉和宝钗站在河边,看着鱼儿在水中嬉戏。微风拂过,紫苏的香气若有若无地飘散着。宝钗靠在宝玉肩头,轻声说:"你看,一道紫苏烧鱼,竟能给人这么多温暖。"宝玉揽住她的手,望向远方:"往后,咱们就守着这份温情,让更多人找到心灵的港湾。"
张才叔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忙碌的伙计们,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紫苏烧鱼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困境中的希望,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这道承载着风雨与温暖的菜肴,将继续在岁月中烹饪,见证着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抚慰着每一颗漂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