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过后,寒风如刀,将刘姥姥的庄子切割成一片银白世界。地窖里,成筐的红薯泛着的橘红色,表皮带着的泥土气息。宝玉裹着厚厚的棉衣,踩着齐膝深的积雪,和小五一起将红薯运往厨房。这些储存了数月的红薯,即将在张才叔的巧手下,化作冬日里最温暖的慰藉。
张才叔戴着棉手套,将红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今年的红薯格外甜,"他对小五说,"磨成粉,做成粉条,炖上白菜,最适合这冰天雪地。"灶台上,石磨缓缓转动,红薯块在碾压下变成细腻的薯浆,滤去残渣后,清澈的薯粉水沉淀了整整一夜。次日清晨,张才叔将沉淀好的薯粉取出,加水调成糊状,准备制作粉条。
制作红薯粉条是个技术活。张才叔将薯粉糊装入特制的漏瓢,站在冒着热气的大锅前,手腕灵活抖动,粉条如银蛇般落入沸水。"动作要快,力度要稳,"他一边示范一边叮嘱,"粉条在沸水中打个滚就要捞起,过凉水后才会筋道。"小五在一旁帮忙,将捞出的粉条挂在竹竿上晾晒,寒风中,晶莹剔透的粉条随风轻轻晃动。
白菜是地窖里储存的冬白菜,层层紧实。张才叔将白菜帮子切成大块,菜叶撕成小片,又泡发了一把自家晒的干香菇,切了些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铁锅烧热,放入五花肉煸炒出油,加入葱姜蒜爆香,再倒入白菜帮子翻炒至微微发软。"白菜帮子要先炒出香味,"他解释道,"菜叶后放,不然容易煮烂。"待白菜炒至断生,他倒入足量的清水,放入泡软的粉条、香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
随着时间推移,厨房里飘起浓郁的香气。白菜的清甜、粉条的软糯、香菇的醇厚与五花肉的油香相互交融,在寒冷的空气中勾得人食指大动。张才叔揭开锅盖,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和香菜,滴入几滴香油,一锅热气腾腾的红薯粉条炖白菜便大功告成。
这道菜端上桌时,庄子里的学堂正好放学。孩子们裹着厚厚的棉衣,脸蛋冻得通红,却被这香气吸引,纷纷围拢过来。"张爷爷,我要吃粉条!""我要大块的白菜!"张才叔笑着给孩子们盛菜,粗陶碗里,晶莹的粉条吸饱了汤汁,白菜软烂入味,五花肉肥而不腻。一个小男孩咬了一口粉条,眼睛瞬间亮了:"比糖葫芦还好吃!"
正热闹着,庄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宝玉和宝钗开门一看,只见一位浑身是雪的旅人倒在门口。旅人冻得嘴唇发紫,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木箱。宝玉连忙将人抬进屋里,宝钗取来棉被和姜汤,张才叔则盛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粉条炖白菜。
在众人的照料下,旅人渐渐苏醒。他捧着碗,狼吞虎咽地吃着,泪水混着热汤一起流下。"谢谢,谢谢你们......"旅人哽咽着说,"我是个画师,去京城卖画,却遭遇暴风雪,要不是你们,我怕是熬不过今晚......"说着,他打开木箱,里面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这些画,就当是我的谢礼。"
宝玉和宝钗婉拒了画作,但留下旅人在庄子里休养。几天后,旅人身体恢复,他被庄子里的温暖与善意打动,决定留下教孩子们画画。他在学堂的墙上画下了庄子西季的美景,也教会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生活中的美好。
冬夜,庄子里的灯火星星点点。宝玉和宝钗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屋内孩子们认真画画的模样,听着远处传来的欢笑声。寒风中,红薯粉条炖白菜的香气依旧在空气中飘散。宝钗靠在宝玉肩头,轻声说:"你看,一碗热气腾腾的菜,不仅能救人,还能改变命运。"宝玉揽住她的手,望向远方:"往后的每个冬天,咱们都要守着这份温暖,让更多人找到回家的路。"
张才叔站在厨房门口,看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欣慰地笑了。从贾府的御厨到乡间的掌勺人,他用一道道家常菜肴,温暖了无数人的胃与心。红薯粉条炖白菜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带着冬夜炉火的温度,承载着人间的善意与希望,在岁月的长河中,吟唱着永不落幕的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