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2章 玉米饼子:土地馈赠里的守望与新生

隆冬的北风裹着细雪掠过田野,刘姥姥庄子上的炊烟在灰蓝色的天幕下显得格外温暖。宝玉哈着白气,将最后一捆柴火搬进厨房,眼角瞥见墙角堆着的金黄玉米——那是秋收时特意留下的种子,颗粒得仿佛裹着阳光。张才叔正在灶前忙碌,铜锅里的热水咕嘟作响,蒸腾的雾气模糊了他布满皱纹的脸。

"师傅,这玉米磨得够细了吧?"小五举着石磨磨出的玉米面,粉质细腻如沙。张才叔伸手捻了捻,点头道:"再掺些黄豆面,蒸出来的饼子更香。"他想起在贾府时,玉米不过是喂牲口的粗粮,如今却成了餐桌上的主角。灶台边的陶罐里,还泡着用野蜂蜜化开的温水,这是他改良玉米饼子的秘诀。

制作玉米饼子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张才叔将玉米面与黄豆面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缓缓倒入蜂蜜水,边倒边搅拌。"水要分次加,"他一边示范一边叮嘱,"面团太干,饼子会开裂;太湿,又蒸不成形。"揉好的面团泛着的金黄,散发着谷物的清香。他将面团分成小剂子,在掌心拍成巴掌大的圆饼,再用拇指在边缘捏出波浪形的花边。

蒸笼里垫上新鲜的玉米叶,张才叔小心翼翼地将饼子摆放进去。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不多时,厨房便飘起阵阵甜香。宝玉站在一旁,望着蒸笼出神,恍惚间想起大观园里的藕香榭,冬日里众人赏雪联诗,吃的是精致的奶油松瓤卷酥。而如今这朴实的玉米饼子,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玉米饼子出锅时,庄子里的孩子们早己围在厨房门口。刘姥姥拄着拐杖走来,脸上笑出层层褶皱:"这香味,比过年的肉还勾人!"她接过宝钗递来的饼子,咬下一口,外酥里嫩,蜂蜜的清甜混着玉米的醇香在口中散开。"当年在地里干活,就盼着能吃上口热乎的玉米饼,"她感慨道,"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吃到这么金贵的滋味。"

正吃着,庄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宝玉和宝钗出门查看,只见几辆马车停在村口,车上装满粮食和布料。为首的商人跳下车,抱拳笑道:"久闻刘姥姥庄子的玉米饼子一绝,特来求购!"原来,前些日子有客商偶然尝到玉米饼子,惊为天人,特意带着重金前来商谈合作。

这个消息在庄子里掀起了波澜。众人商议后,决定扩大生产。宝玉带人在村头搭建了新的作坊,添置了石磨和蒸笼;宝钗则负责与各地商号签订契约。张才叔更是忙碌,不仅要指导制作,还不断改良配方——加入红枣碎、核桃粒,让玉米饼子的口感更加丰富。

随着玉米饼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庄子上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堂扩建了,孩子们有了新的书本;村口修起了石桥,方便村民出行。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曾经离散的贾府旧仆听闻消息,纷纷赶来投奔,庄子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这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蹒跚而来。宝玉定睛一看,竟是昔日贾府的奶娘。奶娘握着宝玉的手,老泪纵横:"我的儿,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宝玉将她迎进家中,张才叔特意端来刚出锅的玉米饼子。奶娘咬着饼子,哽咽着说:"当年在府里,你最爱吃我做的玉米糊,如今这饼子,让我想起了从前......"

夜晚,宝玉和宝钗坐在院子里,望着作坊方向闪烁的灯火。寒风中,玉米饼子的香气依旧清晰可闻。宝钗靠在宝玉肩头,轻声说:"还记得刚到庄子时,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如今......"宝玉揽住她,笑道:"这都是土地的馈赠,也是大伙儿的心血。"

张才叔站在作坊里,看着伙计们熟练地制作玉米饼子,欣慰地笑了。从贾府的御厨到乡间的掌勺人,他终于明白,真正珍贵的不是奢华的宴席,而是能温暖人心的寻常食物。玉米饼子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永不落幕的烟火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