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薛家的商船顶着细雨驶入金陵渡口。船舱内,十二只用冰湃着的湖鸭裹着油纸,最上面压着二十坛陈年花雕。薛蟠撩开毡帘看了眼阴沉的天色,骂骂咧咧道:"晦气!赶在中秋前到京的计划又要泡汤。"一旁的老管事赔笑:"大爷莫急,这趟带的鸭子和酒酿,保管能让贾府上下满意。"
荣国府内,王熙凤正对着账本发愁。中秋家宴的采买超支严重,偏偏邢夫人还在一旁冷嘲热讽:"如今府里的银子,怕不是都填了西洋玩意儿的窟窿?"正说着,薛姨妈带着宝钗来访,身后跟着的小厮抬着个雕花食盒:"前日得了些新鲜湖鸭,还有自家酿的米酒,特意送来给姐姐尝尝。"
厨房内,张才叔打开食盒,眼前一亮。湖鸭毛色油亮,脚掌橙红,正是做清蒸鸭子的上等材料。薛家送来的酒酿更是一绝,揭开陶坛,琥珀色的酒汁泛着米香,米粒颗颗分明,还撒着桂花。"薛家到底是做生意的,连食材都带着算计。"他喃喃自语,心里却不得不佩服这份门道。
制作酒酿清蒸鸭子,最讲究火候与搭配。张才叔先将鸭子褪毛开膛,用盐、花椒、姜片腌制半个时辰。接着在鸭腹内填入泡发的香菇、红枣和酒酿,再用棉线将切口缝好,放入雕花蒸笼。这蒸笼是特意从景德镇定制的,底部镂空刻着莲花,既能让蒸汽均匀上升,又能防止酒酿漏出。
"师傅,这鸭子得蒸多久?"小五盯着蒸笼,馋得首咽口水。张才叔看了眼日头:"酉时开宴,现在巳时,文火慢蒸西个时辰。"他往灶里添了块枣木炭,火苗舔着蒸笼底部,发出细微的噼啪声。酒酿的香气渐渐飘出,混着鸭肉的鲜香,引得路过的丫鬟们纷纷驻足。
与此同时,薛姨妈正在贾母房里闲话。她有意无意地提起:"这次带来的酒酿,是用苏州的糯米和杭州的泉水酿的,特意加了当归、枸杞,最是滋补。"贾母尝了口甜酒,点头赞道:"到底是你会调理,比府里的米酒强多了。"薛姨妈趁机道:"姐姐若是喜欢,改天我让人送些方子过来,再带些酒曲。"
酉时三刻,中秋家宴在凸碧山庄摆开。白玉餐桌上,酒酿清蒸鸭子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揭开蒸笼的瞬间,白雾升腾,酒香西溢。鸭子表皮呈的琥珀色,用筷子轻轻一戳,肉便从骨头上脱落。贾母夹了块鸭腿,赞道:"肉质鲜嫩,酒香入味,比往年的八宝鸭还胜三分!"
宝钗在一旁适时解释:"这道菜的妙处,全在酒酿。既能去腥,又能提鲜,还带着滋补功效。"她转头看向王熙凤,"二嫂嫂若是觉得好,明日我让伙计送些酒酿和鸭子来,府里办宴席也能用。"王熙凤何等聪明,立刻明白了薛家的用意——这哪里是送菜,分明是变相推销自家的货物。
宴席过半,薛蟠凑到贾珍身边,压低声音:"大哥,我这次带来的酒酿,在江南供不应求。若是贾府愿意合作,咱们一起开个酒坊......"贾珍听得心动,却又犹豫:"此事还得与族中长辈商议。"两人正说着,那边宝玉己醉醺醺地嚷着要赋诗,众人的注意力顿时被吸引过去。
这场家宴后,薛家的酒酿和湖鸭果然成了贾府宴席的常客。张才叔也从中学到新技法,将酒酿用于其他菜肴,做出了酒酿圆子、酒酿蒸鱼等新菜。而薛姨妈时不时送来的滋补方子,更是让王夫人对薛家愈发看重。
夜深了,薛家的马车驶出贾府。薛姨妈望着车窗外的圆月,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宝钗轻声道:"母亲这步棋走得妙,既讨好了贾府,又打开了销路。"薛姨妈叹了口气:"咱们薛家虽是皇商,到底缺个靠山。这贾府,就是咱们在京城的倚仗。"
月光洒在归途的石板路上,酒香还在空气中弥漫。薛家以美食为媒,悄然编织着商业版图;而贾府在觥筹交错间,不知不觉陷入了更深的利益纠葛。这道酒酿清蒸鸭子,不仅是中秋家宴上的美味,更成了两个家族命运交织的见证,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