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章 暗流迷局

京城的春寒料峭中,都察院的青砖地面结着薄霜,贾兰攥着状纸的手指被冻得发僵。大堂之上,御史台左都御史陈廷敬将一叠文书重重拍在案上,羊皮纸摩擦的声响惊飞了梁间寒鸦:“贾兰,这三十余封书信皆盖着北静王府印信,白纸黑字写着‘举事之时,里应外合’,你作何解释?”

围观的百姓发出阵阵惊呼,贾兰盯着那些伪造的信件,瞳孔骤缩。信中字迹模仿北静王笔迹惟妙惟肖,连行文语气都与平日奏折如出一辙。他突然想起重建贾府时,工人们曾在废墟中挖出个紫檀木匣,里面装着几封被焚毁的密信残片——难道那时便己有人设局?

“大人明鉴!”贾兰撩起长衫跪地,额头触地,“这些信件所用纸张乃是西洋进贡的雪浪笺,而北静王最恨番邦之物,府中往来文书皆用宣纸。再者……”他从袖中掏出半块烧焦的信笺,“半月前有人往贾府投递匿名信,烧毁时露出的边角与这些伪证材质相同!”

陈廷敬眯起眼睛,正要开口,忽听堂外马蹄声急。八百里加急军报送到御前,西北边境突发战事,准噶尔部趁朝廷内乱大举进犯。皇帝拍案而起,目光扫过跪成一片的大臣:“北静王即刻率军出征,至于贾家一案……”他顿了顿,“暂押天牢,待战事平定后再审!”

天牢的霉味混着血腥气扑面而来,贾兰蜷缩在潮湿的稻草堆里,耳边回响着薛宝钗临别时的话:“莫慌,我己让薛蝌带着账本去江南查造纸作坊。”铁窗外传来铁链拖曳声,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贾公子,老奴给您送饭来了。”

送饭的竟是昔日贾府的老管家赖大。老人佝偻着背,将窝头塞进牢栏时,偷偷塞给贾兰枚刻着双鱼的铜哨。夜深人静,贾兰吹响铜哨,墙根处的石砖突然翻转,露出密道入口。暗巷中,柳湘莲的身影从阴影中浮现:“宝琴在扬州发现,这些雪浪笺出自曹寅旧部开设的作坊。”

与此同时,西北战场上,北静王的帅帐内烛火通明。副将呈上密报,称军需粮草屡屡延误,军中疫病横行。北静王展开舆图,手指停在玉门关:“传令下去,明日全军改道黑水河畔。”他着虎符,想起临行前皇帝意味深长的眼神——这场战事,或许比想象中更凶险。

紫禁城慈宁宫内,太后望着窗外凋零的杏花,将翡翠扳指转了又转。贴身宫女悄声禀报:“老佛爷,陈御史送来密信,说那贾兰十分难缠。”太后冷笑一声:“无妨,只要拖住北静王的军队,等皇帝焦头烂额时……”她突然剧烈咳嗽,手帕上咳出几点血渍。

江南扬州,薛蝌带着一队人马冲进造纸作坊。工人们正在赶制印有北静王府徽记的信笺,墙角堆着成捆的雪浪笺。作坊老板被按在染缸边,哆哆嗦嗦道:“小人也是听命行事,三个月前有个戴青铜面具的人……”话音未落,一支弩箭破空而来,正中他咽喉。

贾兰在柳湘莲的掩护下潜出天牢,首奔曹府旧址。月光下,残垣断壁间散落着当年抄家时的碎瓷片。他在假山后找到机关,暗格里藏着本泛黄的账本,上面记载着曹寅与朝中某位大员的银钱往来,日期正是伪造信件出现的前一月。

“找到了!”贾兰话音未落,西周突然亮起火把。陈廷敬带着侍卫将二人团团围住:“贾兰,私逃天牢,罪加一等!”他望着贾兰手中的账本,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不过这等伪证,如何能信?”

千钧一发之际,京城方向传来三声炮响。柳湘莲脸色大变:“是北静王的求援信号!西北战事危急,他怕是中了埋伏!”贾兰握紧账本,心中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柳大哥,我们去西北!或许真相,就藏在这场战事背后!”

夜色中,两人策马狂奔。身后,陈廷敬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从袖中掏出密信,上面只有简短的批示:“斩草除根,勿留后患。”而在千里之外的黑水河畔,北静王望着漫天黄沙,将染血的战旗重新插上高地——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更是为贾家、为自己洗刷冤屈的最后机会。